周海英——用爱托起了孩子们成长的音符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襄阳楷模 > 6期 襄阳文明网 2014-12-26

  周海英,女,家住薛坪镇三景庄村,北京大学学士学位,现任北京楚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海英靠十几年的打拼,实现了人生的理想,从一个打工妹成为一个企业高管。但她依然保持着当初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她没有华丽的服饰、豪华的轿车、漂亮的别墅。她的老家依然还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勤劳善良的老母亲依然坚持在喂养牲畜、放牛、种地,整天欣赏着自己的丰收果实。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周海英四兄妹在听说家乡的学生学习条件还很简陋后,毫不犹豫地为母校--薛坪镇三景中心小学拿出30多万元来改善环境。周海英深信:知识改变命运。她希望家乡所有的孩子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坚信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贫苦家庭走出4个大学生

  薛坪镇三景庄村一个名叫文峰山的秀美山峰下,这里群山环绕,灵气十足,这里就是周海英的家。

  蓝天、白云、秀峰,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然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也造成了这里的贫困和落后。和很多山里孩子一样,周海英兄妹四人经历了比别人更加苦难的童年生活。

  周海英今年37岁,在兄妹四人中排行老二。1984年,刚满7岁的她,被母亲送到薛坪镇三景中心小学上学。

  “母亲严格的教育让我们终身难忘!”周海英说。“那时候,我们平时在学校寄宿,每个星期五从学校回家,母亲都会让我们4个孩子先到院子里排成队,一个一个汇报学习情况。”周海英回忆道。“听到我们每次都有小小的进步后,母亲就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然后忙着为我们兄妹四个准备下一周所需的饭菜。星期天下午上学的时候,母亲又会一个一个再三叮嘱我们要好好学习,并给我们定目标,分任务。”

  四兄妹的母亲李正银,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民,父亲是一位国营企业的工人。正当兄妹四人工作学习的关键时刻,他们的父亲不幸因病去世。从此,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没了经济来源,弟妹都还在上学,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母亲一人身上。

  “虽然母亲不识字,但是她很有智慧,她懂得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我们,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她更懂得做人的道理,常常用生活中发生的事,来告诉我们怎样为人处事。母亲虽然很辛劳,但是为了我们四个,她总是很早起床,深夜就寝。”周海英说。后来,母亲就让学习成绩最好的周海英当兄妹四个的“班长”,负责带领弟妹上下学。

  母亲常说:“吃不得苦中苦,做不到人上人”。为了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母亲常常带着兄妹四人做饭、挑水、砍柴、种地等力所能及的农活儿。正是这些历练,为兄妹四人日后成就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说起孩子们的成长历程,我就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提起兄妹四人的童年,周海英的母亲忍不住热泪滚滚。

  “那时候四个孩子上学,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家里就靠我一个女人种地来支撑孩子们的吃喝,日子过得好艰难哦!”母亲说。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上学,母亲卖柴、卖粮食、卖家俱,家里所有能变钱的东西都卖了。有一次,学校都欠着学费,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了,四个孩子央求到:“妈妈,这次我们只要5元钱好吗?”看着孩子们希望的眼神,母亲的心都碎了。

  苦难的家境造就了孩子们坚强的性格,四兄妹在学校里个个品学兼优,学校老师也纷纷伸出了援助的手。殷启东、陈怀东、王传礼、冯卫宁等七、八位老师先后帮兄妹四人垫付了1000多元学费,食堂工人袁官华也将他们家200多斤南瓜全部买了去,以示帮助。最终兄妹四人没有一个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亲戚朋友,父老乡亲,人人伸出援助之手,农村信用社先后对他们家提供了资金支持。当年,农村每年还要缴纳1000多元农业税、提留款,因为困难拿不出钱,每次都是村支书周仕爱帮忙先行垫付。

  1993年,周海英初中刚毕业,被南漳县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录取。但因没钱不能去上学。后来,经人介绍周海英来到县城当保姆。然而,不到一个星期,周海英就辞掉工作回家了。“妈,我不当保姆了,您想办法给我借点钱,我要去上学,上完学我自己还!”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周海英,哭着央求妈妈。

  最后,母亲把家里所有家俱卖掉,凑了500元钱,把周海英送到县城的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圆了她的求学梦。

  1995年,高中毕业后,周海英根据学校分工,来到北京一家四星级饭店工作。到了北京之后,见识了大城市里的一切,心里更觉得自己还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于是,工作之余,周海英常常抽业余时间来到图书馆,阅读各类自己需要的书籍,从礼仪类到商务管理类;从文学名著到名人传记。其中她最喜欢读的是企业家的传记。因为,能从企业家的奋斗经历中感受到:人生只有坚持不懈的奋斗,才能有所成就。

  由于勤奋学习,又手脚勤快,两年后,于1997年被一家杂志社录用为内勤人员。当她走进报社那天起,身边的同事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好学上进的她。同事都是大学毕业,别人会编辑、摄影、撰写文章,自己却只能简单的辅助别人工作。从那时起,周海英暗自下定决心:我一定要上大学,以后像同事们一样,有份休面的工作,受人尊敬。

  从此以后,周海英更加刻苦自学,尽管每月只挣六百元钱,从不乱花一分钱。三年后,已经23岁的周海英手里有了些积蓄,不用再担心生活了。这个年纪,本是花前月下,谈婚论嫁的年龄,而周海英却报名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进入了漫长的半工半读的岁月。虽然,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考试很辛苦,但周海英非常淡定,觉得自己一定能顺利读完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海英于2006年顺利的本科毕业,第二年三月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同周海英一样有着强烈求学愿望的哥哥周海锋、妹妹周海燕、弟弟周云峰,都是靠自己打工积攒的学费和平时的刻苦努力,全部读完了大学。

  艰苦创业诚信经营,4兄妹闯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周海英的愿望是当一名律师,可是,时年已经29岁的她作出了人生的重要选择,结婚生子。

  此时的周海英没有为找到人生的另一半而停下奋斗的脚步,也没有为不能成为一名律师而苦恼。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刚刚兴起的人力资源市场看到了商机,并创办了一家企业咨询服务公司。于是,在怀孕期间考取了国家一级人力资源师(高级)。决定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创业之初,由于缺乏资金,公司只租用了一间价格最便宜、面积只有50平方米的办公室。开始没有什么收入,也不敢聘请员工,周海英就让当时在给别人打工的弟弟周云峰过来帮忙。人手不够,他们就加班加点,每天午饭都是下午三四点才吃上。后来,哥哥周海峰、妹妹周海燕都来帮忙。兄妹四人齐心协力,把公司办的越来越好了。

  北京的冬天很冷,办公室的房子为五十年代的建筑,暖气老化不暧,为了节省电费,他们坚持不开电暖气。弟弟周云峰的腿也因此落下了关节风湿的毛病;夏天,衣服一次又一次地汗湿,他们也舍不得开一次空调。“最难忘的是,姐姐怀孕期间每天都还在坚持上班,每天挺起大肚子坐公交、转地铁、接待客户,腿脚肿得厉害也不休息一天,一直坚持到生孩子的前一天才休息。”谈起创业的艰辛,妹妹周海燕在电话中感慨道。

  周海燕告诉笔者,开始创业资金紧张,没钱支付广告费,靠自己出去发放宣传资料做业务,为节省成本,她每天提着上千份宣传资料去走市场,一天走几十公路路,晚上回家打盆热水泡泡脚,第二天继续跑业务,三个月走坏了四双平底布鞋。

  “那个艰难的过程是漫长的,想想那时候都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周海燕说。“后来,公司业务越来越好了。早上一上班就开始接电话,一个接一个的咨询电话,一天下来,我们嗓子都了沙哑了,尽管累的没有一点力气了,但也得把打来的每一个电话都给客户介绍详细清楚。”

  “做事要吃苦耐劳,做人要诚实守信”,母亲教育他们的这些话,听来容易做到难的做人守则,在兄妹四人身上都闪耀着金色的光芒。2011年夏天的一个早上,妹妹周海燕来到公司,由于来交款的客户较多,不经意间多收了一个客户500元钱。她在清点票据的时候发现了这件事,立即放下手中的活,找到那位客户的电话拨打过去:“不好意思,我多收了您500元钱,请您原谅!”收到退款和道歉的客户高兴地说:“你们公司真是家值得信赖的公司!”这名客户满意的离去后,没过几天又为公司带来几个客户。

  冬去春来,兄妹四人将公司打理的有声有色。到2012年底,公司已经有员工40多人,办公面积从50平米拓展到500多平米,年销售收入从2007年的不到十万元裂变为数千万元。

  成功之后本色不变,慷慨解囊捐助母校37.2万元

  从打工仔到老板,周海英四兄妹实现了人生的完美蝶变。然而,他们依然保持着当初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们没有华丽的服饰、豪华的轿车、漂亮的别墅。他们在小山村的家,依然还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勤劳善良的老母亲依然坚持在喂养牲畜、放牛、种地,整天欣赏着自己的丰收果实。她认为,这才是自己的职业!不是盖不起新房,是因为这所房子是四兄妹童年的记忆,他们想永远保留这份听起来心酸但却感觉温暖的记忆。留着它,当兄妹在都市打拼事业遇到挫折时,回去看看它,立即感觉身体就像注满了新鲜血液,充满活力;骄燥时,回去看看它,它能戒骄戒躁。也许,人们会感觉四兄妹在找借口“抠门儿”。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四兄妹在听说家乡的学生学习条件还很简陋后,毫不犹豫地为母校拿出三十多万元来改善环境。因为他们深信: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希望家乡所有的孩子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故事从去年说起。2012年国庆节期间,周海英回老家看望母亲。在跟母亲的唠叨中,周海英了解到,家乡的小学条件还很简陋。这在她心里,一下子勾起了童年的回忆。随后,她找到曾经教过自己的张兴国老师,了解学校的境况后,当即表示:“我要尽自己的努力,为母校贡献一份力量!”周海英的决定,得到了母亲和几兄妹的一致赞同。

  2013年6月1日,周海英将首笔4000元捐助款委托母亲交给了三景中心小学。7月19日,三景中心小学老师张兴国突然接到周海英电话:“张老师,我刚刚给你们学校汇了4万元钱请查收一下,这些钱可以为学校建一个澡堂,帮学生添置一些床上用品。”

  9月1日,周海英兄妹专程回母校看望。她们对学校前期建设非常满意,当看到老师们的办公环境还很落后时,周海英表示,将继续帮扶学校改善环境。

  9月底,周海锋、周云峰二兄弟专程从北京为学校送来价值7万元的崭新电脑。他们顾不上休息,一个小时后,便又匆匆返回北京。

  10月1日,当人们纷纷从北京回乡探亲度假的时候,周海英想到,冬季快到了,母校的168名学生冬天还没有取暖设备时,她立即联系到北京一家当前最先进的暖气设备公司,为学校购置了20多台价值12万元的散热式取暖器――暖立得。这种取暖器耗电量低,安全又环保,是国内最新型取暖器。由于湖北省还没有代理商,周海英将暧立得从北京发到襄阳,她又亲自到襄阳取货后租用货车送到学校。而在此之前,周海英已经专程来到学校就暧立得的安装设计、楼房构图、购买型号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从北京请来安装技师携带一台样品,指导学校安装调试。

  安装完暧立得后,周海英看到学校教室的墙壁、门窗都非常陈旧,地上也还未铺设地板砖时,她又拿出13.8万元,将每个教室的墙壁粉刷一新,将所有门窗重新更换,把每个房间都铺上了亮丽的地板砖。

  短短3个月,周海英兄妹先后为母校捐资达37.2万元。四兄妹表示,今后,他们还将尽自己的努力,持续为学校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让这里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次他们捐款,我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几个是从这个学校走出去的,现在条件好点了,应该为学校多做一点点贡献。”周海英的母亲高兴地说。

责任编辑: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