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礼:超越亲情的爱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襄阳楷模 > 5期 襄阳文明网 2014-11-13

  有一种大爱可以穿越时空,有一种善举可以温暖生命。他不是身价百万的企业家,也不是有着耀眼光环的社会名流;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职工,没有豪言壮语,20余年来,他却一直靠微薄的退休工资和拾荒的收入,默默无闻地倾心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先后捐出20余万元,帮助22名困难学子圆了上学梦,放飞人生理想。

  他,就是今年已近80高龄的宜城市王集镇原粮管所退休职工陈开礼老人。20余年来,他从没停下过对困难学生雪中送炭的脚步,以帮助他们为最大的快乐,以德行善举赢得了人们的赞扬与尊重。

   一两饭票引发的爱心                          

  陈开礼是宜城市王集人,19358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靠着勤奋好学,1958年被招到县百货公司当业务员,1959年元月份被县委人事部分配到王集镇粮管所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一直勤勤恳恳工作,他的老伴梁士春,也是一名尽职尽责的小学教师,因为工作和身体的原因,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1996年,他和老伴光荣退休。无牵无挂的两个老人,退休后本来可以安享晚年,可是老伴原来教过的一个学生一次平常的拜访,改变了他们原本平静的退休生活。

  梁士春老师在任教期间对学生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她的学生们有什么心事大多都喜欢和她反映,喜欢和她交心谈心。她有一个学生叫丁俊涛,是王集镇新观村一组人,这个学生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在学生中很有人气,在小学一直担任班长,是梁士春老师的得力助手。梁老师退休后他也上了初中就读,但一放假,还是喜欢来找她请教、谈心。这年的暑假快开学时,丁俊涛又来到梁士春老师家玩,陈开礼也在旁边和他们讨论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吃完中饭,陈开礼随口说了句:“俊涛,明天要开学了,迫不及待吧?”丁俊涛的脸立刻失去了笑容,闷闷不乐的说;“开学身上只有一两饭票了,不想去上学了”。

  原来,丁俊涛家里人口多,兄弟姐妹 3人,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爷爷奶奶又卧病在床,仅靠2亩地的微薄收入供他们兄妹上学实在不容易。了解到这个情况,陈开礼的心一下子也沉了下来:这么优秀的学生,不读书了多可惜啊!来不及和老伴商量,他毅然决然地立刻掏出身上准备去买三轮车的600元钱,把他递给丁俊涛,决定支助他继续上学。

  老伴目睹场景,不仅没有责备他,还对陈老的行为大加赞赏,从此,支助丁俊涛上学,成了他们的责任, 两个老人的心因此也贴的更近了。

  重返校园的丁俊涛在学习上也更加刻苦用心,不仅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而且也更加懂事,在每个假期都来向陈老夫妇汇报成绩和思想,向他们表示感谢。看到他的进步,陈老夫妇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丁俊涛在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研究生后,他想减轻家里的负担流露出了不想读研的念头,陈开礼又及时拿出10000元现金送到他手里,鼓励他继续深造。

  心中有大爱,无私天地宽。陈开礼从支助丁俊涛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爱心支助的快乐,他说,我没有子女,这些贫困而且优秀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从此,陈开礼胸怀责任与真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漫长的扶困助学之路。只要了解到哪个孩子家庭贫困但是却聪明好学,他就主动找上门为这些孩子送去学费、生活费。仅仅在这一年,陈开礼就先后对6个和丁俊涛一样的学生进行了捐资助学,承诺将从他们上初中的那一刻起,一直供应他们到大学毕业。

    二辆自行车的爱心接力

  王集镇庞居村三组学生李朝成,是从丹江口来的移民,初来乍到,他不仅对新的生活和环境不熟悉,而且家庭条件因为搬迁更加困难;联合村四组学生逯龙飞,是居住在山区的孩子,他和李朝成一样,家距离学校比较远,每次上学都要走2个多小时的路程,脚经常被磨破,陈开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为他们送去学费的同时,又拿出540元买了两辆自行车分别送给了他们。从此,他们上学省心又省力,倍受老人鼓励,他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李朝成、逯龙飞也没有辜负陈开礼的厚望,李朝成考上了武汉大学,逯龙飞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去上大学时,他们来向陈老告别,同时也把自行车归还给了他。陈开礼又把自行车送给了下一个需要的学生。

  这2俩自行车,送走了4个大学生,直到后来有一实在破旧了,陈老就把他们留下来自己用。另一辆稍微新一点的自行车被盗了,陈老心疼不已:“可惜了我的爱心车啊!”

  那辆破烂不堪的自行车,陈开礼至今都还在使用,他说,我人老了,骑不了自行车了,但是它还可以帮我驼那些捡来的废品、破烂,可以帮我省些力气多拾些废品变成钱了再去供应娃娃们上学。

   “三件现代家电”不言悔

   冰箱、彩电、洗衣机是现在的每个家庭再平常不过的家电,在外人看来,“出手大方”的陈开礼,家里条件一定也还可以,可是,他的生活过得并不富裕,捐资助学的背后,钱也是一点一点“抠”出来的。在陈老单位分的简陋的宿舍里,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昏暗、窄小的房间里,摆放着最现代化的三件家电:一块价值68元的老式手表、一台价值20多元的收音机和一个手电筒。在除了这三个“家电”,就再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剩下的全是他拾荒捡来准备卖钱的旧报纸和其他破烂杂物。

  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20多年来,他为学生捐助的钱,最少也有20余万元,现在,他的退休金每月也有2000元,按理,他完全有能力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条件,可是,他就是这么艰苦的生活着。“我没有多大的本事,只有这点能力。”陈开礼所说的“能力”,就是省吃俭用的习惯,他平常的支出,也就是5元钱的电费,饮食连肉都很少买。他至今连一部手机也没有,他说:“我老了,现在要手机没什么用,唯一需要的情况就是和这些学生们联系,可是他们平时忙于学习,不能打扰他们,放假了他们也会回来看我!”

  几个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为了方便联系他,曾经要给他买一部手机,都被他一口回绝:“再便宜的手机,也需要200元,你们就把这200元替我捐给需要钱的学生吧!”

  事实上,老人不仅要求自己勤俭,也要求老伴例行节约,老伴原来还挺支持他这样无私地支助学生,最近几年,因为他的太过于清贫的生活而离开了他,搬去和妹妹住去了。面对这样一个结果,陈老说,他理解老伴的做法,但却没有动摇和减少对学生们的支助。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做好事。陈开礼宁肯自己清贫的生活,却20年如一日地默默无闻地对困难学生进行大方、无私的支助。他的行为,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十二个自豪和骄傲

  最近几年来,每年的腊月二十,是陈开礼最幸福、快乐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支助的那些学生会来向他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说是汇报学习,其实是孩子们约好了来看望他,向他表示谢意。孩子们与陈开礼虽然隔了2代人,但是他们都喜欢叫他“伯伯”,因为喊“伯伯”更亲切。陈开礼每次都拒绝了他们带来的礼物,相反,他还破天荒地在街上的“稻花香”酒店订上一桌酒席,这一年一次的大餐,主要是为了让平时难得团聚的学生们相聚。

  去年腊月二十,

  远在德国的逯龙飞没有来,他的弟弟来了,

  远在昆明的丁俊涛没有来,他的妹妹来了,

  武汉大学的李朝成来了,

  重庆医科大学的杨娴来了,

  南京大学的张雪娇来了,

  华中科技大学的李跃跃来了,

  ……

  当22个学生聚在团聚在陈开礼身边,一声声“伯伯”的亲切祝福,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酒店的老板何春华也让自己在上大学的孩子加入到了这祝福的队伍中,感受这平凡善举的温暖力量,他动情地说:“陈老,看看这些曾经面临失学如今个个都是天之骄子,你的无私帮助有了回报啊!你的行动不只是这些学生们心存感激,也感动着大家,你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责任编辑:代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