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礼元:待到绿色满园时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襄阳楷模 > 5期 襄阳文明网 2014-11-13

  20137月,财新《新世纪》周刊一篇题为《中国污泥白处理了》的调查文章,直指目前我国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都普遍存在的严峻现实问题:污水处理了,钱花了,污染还在,又回来了。

  然而,在襄阳,梅礼元和他所带领的湖北国新天汇能源有限公司却早自2011年起就打破了这一结论,并书写了一项让世人都为之惊叹的事业——将市政污泥和餐厨垃圾变废为宝,甚至实现了100%的转化。

  临危受命,将污泥重新定义

  828日傍晚,连续下了几天的大雨终于停歇。沿着鱼梁洲上的绿洲大道行至尽头,左转穿过一条林荫小路往深处走,鱼梁洲污水处理厂就坐落在这里。每天襄阳城区70%以上的生活污水都在这里经过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汉江。

  初进厂区,或许会和你想象中的污水处理厂完全不同:满目浓绿,鸟语花香,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泥土气息,让人恍如进入一片森林。湖北国新天汇能源有限公司就藏身于这片“森林”之中。这里也已成为一所容纳了巨大变革和梅礼元处世情怀的地方。

  “或许你想象不出,这里4年前是什么样子。”初见梅礼元,他向记者介绍说:就是这片地上,放眼望去都是挖的深坑,最浅的也有5米,深处能达到78米。大量的污泥就在这里堆积着,足足有近20万吨。据他描述,卫星地图上看到的这里,就是一片边缘呈波纹状的黑色区域。“崔家营大坝开始蓄水后,这些污泥就在水位线下,浸泡在汉江里。这就相当于,之前花大价钱处理的污水又重新倒进了汉江里。”

  这在襄阳绝不是个案。污水处理后,产生污泥;污水中原有的重金属、有机物、细菌、有害微生物等,大半留在污泥里,业界称之为“毒泥”;污水处理必有污泥处理。所以,发达国家城市把污泥处置看得与污水处理同等重要。通行做法是污泥脱水,消毒,然后堆肥、风化等,以无害形式回归自然。

  然而与此相比,中国城市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却大都存在和当年的襄阳类似的形式。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主持的专业网站“中国水网”,曾发布过一份《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2版)》,估计中国至少80%的污泥并未有效处理,而是直排于环境中。

  “不处理污泥,污水处理几乎是无用功,无非是污染物在污水处理厂转了一圈,聚集在污泥里,又回到环境中。”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襄阳的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初期,产生的大量市政污泥基本上都采取简单填埋方式处理。填埋的污泥由于含沙量大,杂质大,含水率极不均衡,处理处置工作长期以来都是个“老大难”。

  梅礼元和他的团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通过和襄阳市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由国新天汇自行融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特许经营期限22年。针对污泥的特点,他们专门研发了存量污泥抽取筛分系统,运行近3年来,不仅实现了城市每天新增污染物的处理处置,还同步实现了历史遗留露天堆放的近15万吨污泥的处理处置。

  “目前,遗留的污泥大约还剩下3万吨未处理了,预计到今年年底,曾经堆积的这大片污泥将不复存在了。”对此,梅礼元信心十足。

  这么多的污泥都去哪里了?梅礼元介绍说:先采用低能耗高温热水解工艺进行安全环保预处理,再进行高浓度中温厌氧消化制沼气。产生的沼气经提纯后,达到车用压缩天然气(CNG)要求。

  而经高效深度脱水系统脱干形成的含固率35%左右的有机碳土,再输送至预热干燥系统,经过处置后的有机碳土没有臭味,呈均匀的黄豆大小颗粒状,是作为苗木花卉、市政园林等土地改良利用的良好有机基质。

  “你看到的这些‘移动森林’就是用污泥转化的有机碳土培育的。”听了梅礼元和他的项目,眼前的郁郁葱葱,更让人倍感振奋。

  变废为宝,从污泥中挖掘价值

  襄阳为何选择了梅礼元?

  谈及这些,梅礼元显得颇为自信:“我们的污泥无害化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在全国更是没有第二家能与我们相比。”

  早在2004年,从电力行业辞职下海的梅礼元和他的团队一起投身于市政污泥的无害化处理研发。在襄阳组建的湖北国新天汇能源有限公司,是他们将多年来的研发心血第一次用于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这一步,走得很艰辛。记者眼前的办公楼、生产区,俨然一座现代化企业。还有大片大片的移动苗圃,更让人置身于迷人的田园风光。然而,数年前这里堆积的大片污泥散发出来的恶臭却让汉江对岸东津一带的居民苦不堪言。“建厂初期,曾经有同事在取样时一不小心掉进了污泥堆里,当时正是冬天,幸好他没有惊慌挣扎,只是大喊求救,被正巧路过的同事发现后救了起来,才幸免遇难。”这些场景,梅礼元还历历在目。

  这一步,走得很扎实。“我们只用了7个月时间,就把厂区建起来了,污泥处理系统整体投入大约1.2亿元,和国内的类似项目相比,资金投入至少节省了2/3。”201111月正式投产,20127月进入商业化运营模式,201212月取得三级安全标准化资质……建厂以来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深深地记录在梅礼元的脑海中。

  每天,都有货车源源不断地将城市污泥运到这里,经过高温消毒和高效除臭,放入污泥厌氧消化罐中,经厌氧消化产生沼气,提纯净化后“华丽转身”,变成可供汽车使用的生物质天然气。整个处理过程,仅需12天左右。

  据介绍,这种生物质天然气,浓度可达99%,纯度比矿物天然气还高6个百分点。目前,该项目能日处理300吨城市污泥,可产出1万立方生物质天然气,除去企业自身消耗7000立方外,其余能供300辆出租车使用一天。

  在国新天汇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被梅礼元感染和鼓舞着。厂区里经常会看到他的身影。每走到有问题的地方,他就停下来,问责任分管人,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什么时候能解决?他的思路是清晰的、跳跃式的。

  祖籍黄冈的梅礼元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带着革命老区人特有的质朴和扎实。他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是严格的,甚至是苛求的,他对每一项工作都是用120%的精力和标准去做。对此,他的员工也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的过程。

  用国新天汇技术总监赵川的话说,梅礼元对于这项事业的认知包含了一个古老而深奥的辩证法:世界的一切原本由细节构成。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公司目前50多名员工,大都来自外地,平均年龄不到35岁,但是在梅总个人魅力的引导下,让我们凝聚在一起,愿意为这项伟大的环保事业奉献自己的能量。”

  再启征程 为襄阳播撒绿色

  2012918日,国新天汇建成的全国首座生物质天然气加气站在鱼梁洲投入商业运营,自运营以来,平均每天有200多辆出租车和公交车前来加气,日售气量约4000立方米。

  201311月,凭借从城市下水道污泥和餐厨废弃物中提取天然气的新技术,襄阳市作为国内仅有的4个城市之一,站上联合国第19次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的讲台,向全球推介污泥治理经验。

  同年,襄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和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授予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

  这一项项成绩和荣誉,让襄阳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目前,该项目的关键系统和装备已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并取得了国际国内技术专利认证。国新天汇公司正在武汉、合肥两地实施类似的城市污泥治理项目,“襄阳模式”正在被复制。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福州等地的政府和企业,也纷纷前来襄阳洽谈合作。

  襄阳城区两座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的城市污泥约200吨,全部送往国新天汇厂区进行加工。原本多年储存在鱼梁洲上的近20万吨污泥,也快被消耗完毕,渐渐不能满足项目的“胃口”。

  在国新天汇种植的移动苗圃中,污泥处理后产生的有机碳土,已供养了3万株紫薇、桂花、红叶石楠等植物。下一步,他们的目标是通过有机碳土改良土壤,在洪山头垃圾填埋场原址上种植10万株植物,未襄阳再添一片新绿。

  如今,国新天汇的眼光,又盯上了襄阳城区每天产生的150吨餐厨垃圾。今年5月,他们与市城管局签订了《襄阳市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BOT项目特许经营协议》。8月初,餐厨垃圾处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营。从91日开始,中心城区的餐厨垃圾将全部由其接纳处理。

  “餐厨垃圾的处理工艺与污泥处理相似,可望年产310万立方米生物质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推广开后,全市未来15年不必担忧城市污泥和餐厨垃圾处理问题。”对此项目的前景,梅礼元充满信心。

  然而,现实中面对的仍有诸多困难。餐厨垃圾笼统来说,就是泔水。而泔水,又是一些不法分子制作“地沟油”的原料。做好餐厨垃圾的规范化、有序化处理,就能从源头上遏制“地沟油”的产生。多年来,我市餐饮企业的餐厨垃圾都处于无序收集的状况,一天的泔水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少则卖到几十元,多的能卖数百元。一旦规模化集中处理,就意味着他们的利益受损,所以推广起来难度较大。

  “想做事,更想做好事,但是想把事做好,不是那么容易的。”提到目前面临的困扰,梅礼元由衷地感叹道,“但是有政府的支持和强制执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理解和支持的。”

  对于未来,已年近半百的梅礼元心中已经挥就蓝图,他希望将襄阳打造成具有全国示范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具有特色和活力的固体废物处理示范区,体现循环经济高新技术发展的引领区。

  “我们的目标,是把‘襄阳模式’推广成‘全国模式’。”梅礼元的眼睛里闪烁着睿智而坚定的光。“在这里,我会好好干,我想给大家留下思想,留下影响,留下20年后的辉煌。”梅礼元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地为他的绿色环保事业而忙碌着。

责任编辑:代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