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玉:做党的事业的一块砖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襄阳楷模 > 3期 襄阳文明网 2014-10-16

  刘正玉同志,出生于1957年,1977年4月参加教育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车河农场教管会职工。

  迄今为止在车河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37年,从一个民办教师到国家公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服从组织安排,辗转数地,凭着一寸敬业之心、清正之身,一路走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誉。

  1982年刘正玉同志从一位“枣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被推上了李楼小学校长的位置,当时年轻的他,仍然担任着毕业班语文学科的教学。他紧紧团结一班人,虚心接受大家建议,使整个学校像个温馨的小家庭,学校的整体工作在当时全场八所小学中始终名列前茅,受到一致好评。

  1987年秋,当时教管会决定将他调往村、校关系僵持,教师纪律涣散,综合考评连年摆尾的王畈小学当校长。作为“半边户”的他,妻子瘦弱,两个子女大的仅7岁,小的才5岁,家中有田地十五、六亩,还有一头耕牛,要远到离家将近二十里的学校,一去就是六天(当时单休),一个女人持家多么艰难可想而知。然而,刘正玉同志说服了泪眼婆娑的妻子,带着仅有5岁的儿子来到这所学校。在学校里,他早晨站在校门口迎接着到校的学生和教师,下午放学,他组织教师和村里年轻人打一场篮球。并且坚持带毕业班语文等学科课程;他主动找村里协商为毕业班学生资助搭建床铺住读,为教师开辟菜地。他用无声行动和人格力量感化了每位教师、村干部,“跑教”的教师在校“安心定居”了,毕业班学生上起了早晚自习,村干部对学校关系融洽了。到了寒冬腊月,村干部、学生家长竟破天荒的争相请老师们喝“猪血汤”。

  那一年,王畈小学在学年期学生成绩统考及综合考核中,一下子跃升了三个档次,第一次甩掉了“小老大”的帽子。

  1988年,被农场党办借用一年。

  1989年,被调到农场教管会任教研员,(兼任着语、数两学科教研员),他常常是一周外出学习、培训或领队教师学习一两次,每逢双周还要利用周末举行全体教师的教学讲座或讲示范课开展教研活动。因体制原因,当时农场与枣教委关系较为生疏,为使教师素质得以提高,他多次请枣阳教研室数学专家胡祥忠老师、语文教学专家刘世平老师及后来的任劲松、孙辉刚等老师到车河进行教学教研讲座。车河教师参加枣阳优质课赛讲、优秀论文评选,客观公正地讲,始于刘正玉同志的努力。由于工作高度负责,成绩突出,一九九二年被场党委任命为车河教育联合支部书记(除中学、场小以外含所有小学、教管会)。

  1999年,因学生生源的减少,村小开始压缩以致取缔,孙畈、王畈、吴湾、碾子台、徐岗、檀楼等村小逐步向李楼集结。学校的债务,合并后的教师、原村小的领导情绪,种种困难与矛盾交织,组织上又派他去任校长,他临难受命,一干又是九年!

  2008年车河教育与平林合并,仅保留一所小学,52岁的他主动申请不再担任任何校级职务,当时和他一起卸任的另一所小学校长被安置在中学修剪花草,处于半休状态。而前后当了26年领导的他,却因学校安排不下到厨房搞后勤的人员,刘正玉同志又主动担当,一干又是五年。

  2013年秋,学校一名教师因病请休,学校又让他代课,他二话没说,担任了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社会学科、上早晚自习。工作兢兢业业,在今年全镇的学年统考中,他所带的两门学科均获第一。

  本是教师们难得的休息时间,但老刘同志还是像一艘待发的航舰随时出航,积极完成各级领导约请的工作任务:2010年暑假,协助管理区综治办为各村,街道及主要路边刷写综治墙体标语几十条;2011年暑假协助管理区居委会选举及居民养老工作办理近两月;2013年暑假,为管理区民政办搞低保政策宣传及公示;2014年暑假又被抽用到管理区党史办……

  别人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满现状而“跳槽”。刘正玉同志却与之相反,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凭着一颗虔诚的敬业之心,每到一工作的地方都留下了他深深的烙印。大家都说他是不择草的老牛。

  在1999年到李楼完小再任时,学校因种种原因欠外债近12万元,次年,碾子台小学合并又带来外债近6000元,2002年孙畈小学合并带来外债近4万元,檀楼小学带来近万元,“屋漏偏逢连夜雨”,小学280米的围墙在暴风雨中倒塌……这对于一个“三不管”的学校(管理区因有中学、场小无力来管;校所在村因合并不再管;别的村因学校不在本村可以不管),对于仅有300多名学生(两三年后仅有不足200名)的学校来讲,这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外债的堆积,讨债的催逼,学校要运转,这一切都要钱!面对困难,他利用早晚及课余时间,找领导汇报讨“尚方宝剑”,到村里请求支援,先后筹集资金两万余元,修好围墙,解决学校饮水困难。

  为了稳定讨债人情绪,减少工作干扰,他将所有外欠列出清单,召集这些人员开会,公布情况并承诺,保证按比例每学期有所偿还,从此再没有人上门讨债。

  为了学校正常运转,为了还债承诺的兑现,在学校的经费使用上,要求财会人员精准预算,经费使用精打细算,严格把关。在他就任的这几年里,学校不论那级领导到校,从未进过餐馆,管理区领导检查在校内吃“火锅”,教研室领导到校吃“火锅”,电大领导到校搞教师培训招生吃“火锅”。来过学校做客的领导笑侃:“吃火锅”成了李楼小学的特色。

  除了堵住了吃喝,刘正玉同志对自己和班子要求也十分严格。在任期间,他有几次“外出”的机会,一次校长培训,培训中心组织到桂林等地考察,他请了“病假”,一次到北京,他又找理由推掉。因为他知道,每一次外出都可以用来还清一户的外债。不仅如此,不论是个人还是个班子几年间了100多套课座椅,为学校安装了校内自来水,硬化近50米大道,还清了学校所欠十几万元外欠,知情的人们真情的说:“别人当校长是为了潇洒、风光,你当校长图的啥?”,他淡定的笑道:“多吃了长不了几斤肉,群众挖脊梁骨,乱花钱,良心不安,只要问心无愧,自己什么时候心里坦然。”

  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言行将受到社会的关注与评定。

  1988年春,刘正玉同志在王畈要调走了,那天傍晚,他打包好简单的行李,邀请了原学校的一名教师,带上了自己的孩子,两把自行车悄无声息的将要走出校门,不知哪位老师对学生说:刘校长要调走了。学生们一下子涌出教室,自觉地在两旁列队相送,他教的班的学生更是哭喊道:“老师请你留下。”“老师您慢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一直依依不舍送了一里多的路程,周边的群众出门相望,感慨的说:“我们还从没见过老师调走,能让这么多学生动情。”

  2004年,枣阳市教委人事科领导会同管理区管校书记等一行到学校进行人事调整,说是刘正玉同志超过45岁要退让。他当着领导及全体教职的面欣然接受,随即按要求退场。不一会儿,会场一阵乱哄,原来老师们质问教委领导:谁制定的规矩?相邻的平林校长超过了45岁没有?你们教委领导有不有超过45岁的?你们凭什么要换我们的校长?”,“他当校长我们,我们放心”,教委领导连忙打电话向胡局长汇报,胡局长似有不信的问:“别处的老师巴不得换下校长,而这里的老师却这样留任,真难相信!”

  由于老师们的坚决的反对,管理区党委的力荐,教委终于放弃了这次调整的决定。后来教委杨云甫副局长亲到车河主持教育干部会上问:“谁是刘正玉,我想认识下”。当刘正玉腼腆的站起来说:“我就是”时,杨局长走下会台握着他的手说:“我也属鸡,我俩是同龄人。”

  在第二次李楼小学任校长期间,原校欠鱼贩张六800多元款,而张又得了尿毒症,他马上将欠款如数送还,并全部减免了该病人学生的全部费用。

  学生王成,父母因发生口角双双服毒自尽,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准备将孩子停学在家,他又带着班主任登门接回了该生,不仅免去了全部费用,还免费在学校食宿。

  他擅长吹口琴,为了减轻学生压力,诱导学生热爱音乐,经常在课间为本班学生吹奏,陶冶着孩子的性情。

  学校不论年纪大小的老师都称他为“老刘”。有的年轻老师怕不够尊重喊了刘叔后也要补称“老刘”,正如一位老师诠释到:“这个老刘不是姓刘的刘,而是吃草的牛。”

  认识他的人,不论是领导、是老师、是群众还是学生,都会发自内心地说:他是“老牛”,是好人。

  没有如骤的风雨,没有惊天的业绩,却像路边的小草,却妆点了祖国的河山,带来温馨。确如一头负重的老牛,默默的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