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之变:回应群众期待 建设宜居之城

首页 > 专题荟萃 > 文明城市创建亮点回眸 襄阳文明网 2015-02-12

  这一年,5.27万套保障性住房在襄阳拔地而起,许多困难家庭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这一年,325个小区脱掉“三无”帽子,4个小区“整旧出新”,10万余居民因此享受舒适的生活环境;

  这一年,2.2万余张居住证发放到流动人口手中,流动人口在襄阳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和家人一样的温暖;

  这一年,33家菜市场按照标准化进行改造,市民买菜购物变得更加卫生,更加便捷;

  这一年,襄阳所有的警车亮起警灯,24小时为居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障;

  这一年,襄阳悄然变化,“住有宜居”的美好生活,正在从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

  ……

  让无房者有房

  12月1日一大早,43岁的胡文波将拐杖放在电动三轮车上,从樊城区祥瑞小区开往自己的诊所,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胡文波幼年双脚被冻伤,腰部以下瘫痪。2003年,他被诊断为双髋关节股骨头坏死。为了解病因,也为了帮助更多同样患病的人,胡文波决心做一名医生。2011年,他以高出合格线119分的成绩,获得医师资格证。2012年5月底,胡文波开始在市中医医院跟随主任医师孟德玉学习中医知识。

  “没有窗户,只有门,每个月月租300多块钱。”胡文波说,这些年他和母亲万程美一直租住在乔营小区一间车库里。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母亲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一直是他的最大心愿。

  2013年,胡文波申请了保障房,去年底,祥瑞小区一套45平方米保障房的钥匙送到他手上。今年2月12日,在27路公交车驾驶员的帮助下,胡文波和母亲喜搬新家。

  “你看,每个房间都有窗户,采光非常好。车库里住一个月的钱,在这里可以住大半年。”万程美算了一笔账,这间45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35.4元,物业费一个月25.4元,总花费还不到61元。这对仅靠小诊所维持家用的母子俩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和胡文波一样,今年全市有5.27万个家庭将搬进保障房,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据了解,今年我市通过计划单列、计划申报前置、计划申报手续简化等超常规措施,将3254.75亩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全部落实。今年以来,全市开工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52704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3%;基本建成21744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24.1%;新增发放租赁补贴2893户,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1.2%。

  让有房者舒心

  12月1日,天气放晴。一束阳光照进贾桂芝的卧室里,房间顿时亮堂起来,充满了温暖。

  1999年,贾桂芝和丈夫看中了樊城区清河路三元小区的环境,并花光积蓄在4号楼一楼购置了一套房屋。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收不齐物业费,2002年物业公司从小区退出,315户居民成了“没娘的孩子”。

  小区的环境直转而下:绿地被开垦成菜园,空地被居民盖成煤棚,好端端的车棚变得破烂不堪,晚上回家私家车停得到处都是。

  让贾桂芝无法接受的是,周围邻居的乱搭乱建,挡住了她家卧室的采光,本就光线不好的一楼变得更加昏暗。贾桂芝吵过、闹过,但情况丝毫没有改变。

  今年夏天,一项“整旧出新”的惠民工程提上了日程,三元小区的变化像是一粒破土萌芽的种子,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

  贾桂芝发现,小区的张贴栏里被巨大的“整旧出新”路线图覆盖,菜园被铲除,乱搭乱建被拆除,一排排脚手架攀上了老旧的楼栋……接着,十多栋楼房被粉刷一新,乱牵乱搭的电线被重新捆扎……贾桂芝12年没有光线的卧室,被初冬的阳光唤醒。

  让贾桂芝拍手叫好的“整旧出新”项目,资金由市政府全额承担,由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具体组织实施。从楼顶防水、门窗、外墙墙面、管线,到绿化亮化、道路及庭院硬化、设施配套,甚至管网改造都涵盖在内。

  今年,市委、市政府投入1947万元,对3个老旧居民区进行“整旧出新”工程,襄城区檀溪慧苑新区、王府小区,樊城区三元小区的1803户居民将从中受益。樊城区铁三院片区“整旧出新”的前期规划也已开始实施。

  和贾桂芝一样高兴的,还有襄城区十五街坊小区居民张虹。她居住的小区有9栋房屋、348户居民,是原襄阳轴承厂最后一批职工集资建房。由于企业改制,这个家属院从2003年起就无人管理,小区环境每况愈下。“开始女儿想把外孙送到我这儿抚养,我都不敢答应!”52岁的张虹说,她家楼下原有一块空地,被居民们开辟成菜地。一到夏天,这里蚊虫肆虐,家家都不敢开窗户。她觉得小区环境太差,担心孩子会因此生病。

  可12月1日上午,她却在维修一新的小游园里玩着健身设备,小外孙则在草地里悠然自得地玩耍。楼下的菜地已经消失,修建一新的小游园令人心旷神怡。

  原来,从去年6月开始,襄城区政府投入60多万元资金,由襄城区城管执法局牵头,对小区进行环境改造。

  更大规模的改造,在襄阳市的各个“三无”小区全面铺开:今年,全市已完成325个“三无”小区整治任务,3.9万户、10.2万居民享受到了惠民成果;2015年还将完成185个,实现整治工作全覆盖后,54920户、14.3万居民将受益。

  让舒心者安心

  12月1日下午,36岁的陈雨辰把一身灰尘的私家车,开到车行清理干净。“要不是有了居住证,我能不能买上这车都难说。”陈雨辰是福建人,2007年来到襄阳工作,并办理了暂住证。两年前,陈雨辰打算学车,但由于户籍不在襄阳,驾校要求其必须到社区开具证明,才能报名。

  这时,陈雨辰才知道,暂住证信息并不列入户籍系统,要想像一个真正的襄阳人一样生活,则还要开具一大堆证明。陈雨辰来来回回跑了两周才把手续跑完,勉强报了名。

  今年9月底,首批2228张居住证面向全市流动人口发放。陈雨辰也从樊城区丹江路社区领到了自己的居住证。“居住证像身份证一样,拿出来的时候,也不会觉得我被这个城市排斥在外。”陈雨辰说,居住证的信息录入了户籍系统,和身份证作用几乎一样。今年9月购车后,他拿着居住证到市车管所办理相关手续,当天就拿到了车牌号。

  为了让生活在襄阳的人过得更加舒心,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民生方面的建设,这座城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樊城区丹东路有一个马路市场,让周边市民烦心不已。如今,改造一新的丹东菜市场启用,7000平方米的市场能容纳180个商铺,熟食、蔬菜、肉类、水产活禽、水果、干菜调味品等六大功能区秩序井然,不仅让周边丹东路和利民路变得更畅通,也方便了前来购物的市民。

  菜市场的改变,源于一系列政策推动。从2012年开始,市政府连续3年将菜市场建设、改造升级纳入“十件实事”。截至目前,已经有33家菜市场达标。

  襄阳的变化还不仅如此:新建150公里绿道,新增1334公顷城市绿地,新建、改造一大批公园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48%,襄阳市民有了更多的休闲之地;紫薇大道等6条特色园林景观道路、32个生态园林小区的建设,让襄阳市民居住、出行更加舒适;14个生活垃圾转运站及公厕投入使用、15.7公里积水点管网改造、15万平方米人行道改造、5万平方米背街小巷改造、10个道路及社区路灯安装,则让整个城市卫生、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让市民更加安居乐业,从今年8月4日起,市公安部门在全市范围实施“亮警灯保平安”工程,所有警车上路行驶均亮警灯,随时接受群众报警、求助。“亮警灯保平安”工程实施以来,“两抢”类警情环比下降13%、同比下降67%,盗窃类警情环比下降6%。

  【声音】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

  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是否拥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目前大多数中低收入和最低收入居民家庭,都无法靠自身能力改善和解决住房问题。帮助这些家庭圆“住房梦”,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使命,更是房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的重要职责。

  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首要任务是加快建成一个宜业宜居的城市,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更为突出、更为重要。

  坚持立足本地实际,重点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完善体系提高保障水平。要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切实把保障性住房建成“放心房”、“精品房”、“幸福房”,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市长别必雄:

  创卫工作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把整治性创卫活动与解决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整治、马路市场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使创卫工作真正成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民兴办实事的过程,才能成为群众的自觉意识。当前,要迅速制订出台城市管理规范,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创卫成果长期巩固、持续发展,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创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惠民利民工程。

  【亲历】

  邓城·芳草园保障房小区居民沈秀云:

  好政策让生活变稳定

  “要是没有党和国家的关心,我们母子俩的日子还不知道过成啥样。”56岁的沈秀云说起现在的生活,一脸感激。

  沈秀云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这些年,沈秀云一人拉扯孩子,日子过得很艰苦。50岁时,她独自到广东打工。由于身体不好,2011年又回到襄阳。

  “那时候哪家租金便宜,我就住哪家。”沈秀云说,这几年她在襄城区四季青附近四处找房子,搬家成了家常便饭的事儿。

  去年8月,听说市里建了保障房小区,沈秀云向房管部门递交了申请,通过摇号分到了邓城·芳草园保障房小区一套公租房。

  住处有了,但是生活依旧没有来源,沈秀云又向保障房小区物业公司求助,物业公司很快为她安排了一份保洁工作。

  “现在,有了固定的住所,还有了稳定的工作,我觉得特别幸福。”沈秀云说,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她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新一建小区居民雷中海:

  “整旧出新”让日子越过越舒心

  雷中海在原市一建家属院住了十多年。小区里有16栋居民楼,住着600多户居民。由于单位破产,小区多年没人管理。

  “住着特别难受,不少人都把房子卖了,搬了出去。”雷中海说,小区里到处都是乱搭乱建,环境脏乱差不说,偷盗现象非常严重,几乎家家都有丢车的经历。

  为了方便接送孙子,雷中海曾经买了一辆三轮车,结果刚买回来就被偷了。这些年,他家仅自行车就丢了六七辆。

  2013年,原市一建家属院被纳入“整旧出新”工程,由政府投入资金进行改造,并改名为新一建小区。

  经过整治,小区环境焕然一新,社区还为家属院安装了摄像头,居民们也自发成立了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对小区进行管理。“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舒心,生活也越来越好。”雷中海说。

  利民小区居民王海涛:

  出行、生活更便利

  市民王海涛住在樊城区丹东路和利民路交会处,曾让他烦心不已的马路市场就在这两条路上“盘踞”多年。

  “两条路长都不到300米,但是开车经过经常要花半个小时。”王海涛说,这两条路以前是马路市场,挤满了卖菜的小摊贩。平时出行不仅耽误时间,而且经常为了小刮蹭发生矛盾,惹得大家都不开心。

  去年底,樊城区商务部门将原有丹东路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并将丹东路、利民路上的流动摊贩全部转迁到菜市场里进行规范经营。

  “改造后的丹东路农贸市场环境特别好。”王海涛说,市场房顶有灯光,照明充足,地下还专门铺设有下水道。每个摊位都有专门的柜台,还有保洁员不停打扫卫生。

  最让王海涛开心的是,农贸市场启用后,有关部门对附近马路市场进行整治,“现在,这两条路变得通畅,我们出行、生活变得便利了。”王海涛说。

责任编辑:胡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