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

首页 > 专题荟萃 > 话中秋 忆家风 襄阳文明网 2015-09-24
  闻得桂花的香,便知道,又一年的中秋近了。人至中年,时间如同奔腾的河水,飞快流逝,去而不复;只有天上那轮明月,亘古不变地挂在那里,看一幕幕悲欢离合,见证着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每到中秋,天上月圆,人间也盼着团圆,而我多年来如同天涯游子,对此已非常淡漠。但是中秋的明月,却总是积极生活的希望所在,偶感心灰意冷、孤寂寥落之时,抬望那一轮明净无尘的玉盘,其淡雅清绝的风姿,总会让人心安——无论境遇如何,还有明月与我同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很喜欢李白这首诗的意境,近年来每到中秋,我亦会到一个远离家乡、山水秀丽的安静所在,其时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身心融于大自然之中,便成就了另一种团圆。

  但在夜月升起,清辉漫撒之际,还是会忆起年少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那时我们家住石花镇,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家,母亲也想办法做些零活,我们兄弟几个也有勤工俭学的小收入,饶是如此,家境仍是拮据。但逢到传统的节日,父母总是会想出办法,给生活增添一些亮色。

  那个时候,家里是养了猪的,也养过鸡鸭鹅兔。中秋那天,可以抓只鸡,再剥些托亲戚在山上采摘的板栗,炖菜的灶锅便有了腾腾的香气。开饭时,母亲先在饭桌上放一盘炒熟的新花生,父亲坐下来将酒杯斟满,整个家庭便开始弥漫着醇香的亲情。这醇香,几十年来始终伴着我,至今仍能真切地闻到,一如当初。

  中秋有吃月饼的习俗,我们家里一直是吃苏月。外面一层层酥松的薄皮,吃的时候会有碎末,馅里有冰糖,偶尔会硌到牙,小时候牙好,总是吃得很香。那时父母是不吃月饼的,母亲笑着对我们解释说,大人不喜欢吃甜的。但有一次我看到,母亲见我们吃完后留在饭桌上的月饼包装纸上,还有些面皮的渣屑,就小心翼翼捧起来,倒在口中……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种月饼超市都有卖,口味丰富,包装精美,但我只买简单的苏月,只为那儿时的味道,只为记忆里父母对我们几个孩子浓浓的亲情。

  记忆里当然不全是温馨。1984年春节过后,父亲经历了一场骗局,被骗60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家里一算帐,以父亲每月几十元的工资,还清债务恐怕是遥遥无期。虽然孩子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但秋天来临的时候,父母已是白发剧增,皱纹满额;那一年的中秋,一家人仍是团团圆圆的,却多了一些压抑的气氛。

  满月之下,或喜或忧,一年一年的中秋,就这样过去了。父母没多少文化,很少给我们讲嫦娥奔月之类的童话故事,也没有什么能够上书的正统家训家风,孩子们听话有吃有喝允许自由玩耍,不听话就当场斥责甚至体罚。对于祸福,也是秉承中国人“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坚守着平凡的日子,只为生活能好好过下去;说起来,也正如天上的明月,经历过风霜雪雨,出现时却总是闪耀着清辉。

  不知不觉中,那份团圆已失去,孑然一身的日子,已经过了很久。回想父母在时,我总以为自己做得够好,尽了最大的努力;父母相继去世后,情感的堤坝轰然崩塌,才发觉自己成了断线的风筝,再也没有了归宿,又好像一株孤木,在旷野寒风里摇曳。茫茫人世,再欲尽孝,已不可得,每念及此,孤独感便一阵阵袭来。常常在午夜梦醒,推开窗户,凝望天上的月,心里隐约责怪上天,为何不能令父母像月亮一样,经得住阴缺,长伴我左右?

  前不久,我回到千年古镇石花工作,这里是父母半辈子生活的地方。工作之余,回到老屋看看,小巷变化很大,但行到深处依旧是熟悉的天高风徐,渚清沙白。屋前的古树茂盛苍劲,如同饱浸四书五经的敦厚老者。屋后的河水缓缓流淌,如同唐诗宋词里走出的典雅女子。旧时邻居里还有认识的老人,拉住我的手问起家常,在得知我的父母先于他们而去时,不停唏嘘,唠叨起旧日往事,叹命运之无常。

  现下时节,正值草木摇落,大雁南飞,秋越来越深,月也越来越圆了。温润如玉的中秋月,沉淀着不变不朽的情,也诠释着永恒的希望。但有清辉同此刻,世间何必怨凄凉?天地悠悠,无论有多少喟叹,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生活总是一直向前的。过去纵令人怀念,仍当期盼下一个圆月,期盼未来的美好。(席文辉

责任编辑:胡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