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融入血液里的习惯

首页 > 专题荟萃 > 话中秋 忆家风 襄阳文明网 2015-09-23

  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是不一样的。

  不知何时,中秋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团圆日子,常年在外工作的家人都选择了这个节日回家团聚。美味佳肴中,时不时有兄姐教训小侄子、小侄女的声音,伴随着父母耐心的劝慰,细心的教导,家风就这样以它自己特有的方式传承了下来。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出生在本县的偏僻乡下,小时候,父亲的众多兄弟都住在一个院里,大大小小孩子很多,男孩子尤其多。在大家庭里家训家风的重要性自不用提,否则是管不住这么多猴孩子的。

  我们家的家风首先第一个应该是勤学好问。据说,我的祖父曾经是个聪明人但由于年代原因没能得到完整的教育或许是本身缺少教育的原因,他的儿子们也就是我的叔父们,在那个很贫穷的年代都尽可能的读了书。对于解放初期出生在山区的人来说,已是很傲人的成绩。到了我们这一辈,从记事起,读书学习就是摆在首位的事,谁的成绩好,谁爱读书,就受表扬。逢年过节,家里比的从来就不是谁穿的新衣漂亮,也不是家里吃食最香,而是比家里哪个孩子成绩最好,奖状最多。九十年代初,很多人都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弃学到广东打工,而我们大家庭里的孩子没有一个中途放弃学业。

  家风的第二条是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大家庭里最老的是祖母,我的叔父们有好吃的总是要先送上去给她,平日里每个小家也都经常的给祖母买衣买鞋。小辈们也被教育,不能吵架争东西,要让着小的。我们家里,每到中秋和春节,小家里是不单独吃的,而是聚到祖母家里,每家做出几个好菜,一同端到大厅堂里,全部人一起分享。每个小家,遇到什么困难,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不会袖手旁观,都会出钱出力出主意。有好吃的,都会每家分上一份。比如哪家杀猪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大院里的每个厨房都会飘出肉的香味。

  家风的第三条是正直做人,勤奋努力。在物质条件不丰富的年代,农村里的小孩其实偷鸡摸狗的小事很多,尤其是吃的,哪家的果子成熟了,甘蔗甜子,番薯可以挖了,整个村的小孩们是最先知道的。然而我们这一家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去的。因为若是被家里知道我们去偷了,必定是全家批判,严厉教训,让你在家里抬不起头来做人。然而,我们家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零花钱或者别的奖励。印象最深的是大伯父有一年种了很多玉米到了成熟的季节,他让我们到山上去掰玉米棒子到了不论多少,他都给一定的零花钱。换作别人家,自家孩子干点活不是很应该的事吗?我大伯父却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来鼓励自家孩子劳动。他说到做到,从不哄骗小孩,也不会因我们上山半天只掰了三四个而批评我们,而是一定拿出钱来分给每个参与到劳动中的孩子。这样的奖励对孩子们来说自然是最生动的教育了,家里的孩子都清楚努力勤奋,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生活。到现如今,当年和我同年的大家庭里的那一批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在村里,我们不是最富裕的,却也个个都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一份好生活,并且都行得正,站得直。这和我们的家风家训是分不开的,那些从小教育的优良传统,已溶入到血液中,成为一种习惯。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家训的印记。家风家训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现如今,这种家族群居的生活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家风却以各种新的形式,在各个合适的时间段以其独有的方式,慢慢融入家族里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一种惯有的生活习惯。(常红霞)

责任编辑:代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