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常念“吃苦经”

首页 > 专题荟萃 > 话中秋 忆家风 襄阳文明网 2015-09-23

  父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千里之外的谷城工作。在举目无亲的他乡,父亲不怕苦,不怕累,任劳任怨,很快就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领导的好评。几年之后,他就成了领导干部,并且顺顺当当,不断被提拔。父亲的经历,决定了他对“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深信不疑,并把它作为家训,要求我和弟弟要以苦为乐,不得贪图享受。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经常下基层工作,很少在家。每次,他要出差的时候,总是嘱咐我们兄弟俩要多为母亲分忧,要主动做些家务事。所以,在我们兄弟俩在六、七岁的时候,就知道帮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象劈柴,换煤,摘菜,洗碗,打酱油之类都是我们做。有一次,家里来了客,母亲知道这位客人喜欢吃面条,就让我去街上买灰面。当我杠着20斤白面走回县政府大院时,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这时,有位阿姨要帮我把面送回家,我拒绝了。我把面扛回家时,面和汗水糊在脸上,客人见我成了“大花脸”,就笑着说:“嘿,老大成了京剧演员了”。

  我高中毕业时,很多吃“商品粮”的同学都进了财政、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父亲却让我到纤维板厂上班。当时,税务局的领导对我父亲说:“让老大到我们局上班吧!现在正缺人手。”父亲拒绝了。我知道这事后,就找父亲理论。父亲说:“我让你去艰苦的地方工作,这是对你好。男孩子从小就泡在蜜罐里,将来有什么用?”面对父亲的“吃苦经”,我无话可说。

  父亲把我送到纤维板厂。在机器轰鸣,粉尘弥漫的简陋车间里,我们把粗重的木头搬到机器上加工成木粉。把木粉和粉碎的花栎树皮倒进一个大池子,再加入刺鼻的胶水,搅匀。再把它们倒入一个个模具,凝固后就是纤维板的初坯,在初坯上烘干打磨,就做成了方方正正的、轻巧的纤维板成品。这是当时装饰影剧院、大礼堂吊顶的高档材料。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超出我体能的劳动强度,常常把我折腾得疲惫不堪。好多次,我想找父亲提出调换工作岗位,但我想到这样做,只能收获苦口婆心的“吃苦经”后,我就忍了下来,在纤维板厂一干就是三年。

  后来,我通过了税务局的招工考试,正准备去税务局上班时,父亲却给税务局长打了电话,要把我分配到基层税务所工作。我知道父亲觉得我吃的苦太少,还要继续考验我。在石花税务所,我和同志们一起收税,一起学习。纯朴的同事们不光教会了我很多业务知识,更让我学到了朴实、善良的品行,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开心时光。几年后,我调入税务局工作,成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工作人员。每当我处理好一件棘手的事情时,我都会深切的感受到父亲的“吃苦经”没有白念。

  今年6月,70多岁的父亲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我们兄弟俩按照父亲的遗嘱和母亲的安排,护送父亲的灵柩回浠水老家归葬,整个过程都操办得庄重、简朴而合乎礼仪。乡邻们都说父亲的一生很有成就,同时,也对我们能让父亲的遗骸落叶归根而大加赞赏。事后,母亲对我说:“把你父亲葬回老家,就是让你们在回家祭扫时,接触乡亲,亲近泥土,使你们永不忘本。”

  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父亲常念“吃苦经”的深远意义。原来,父亲并不在乎我们能不能成为“人上人”,他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不要忘本。(周峻松

责任编辑:胡开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