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册手书继世长

首页 > 专题荟萃 > 话中秋 忆家风 襄阳文明网 2015-09-23

  “忠厚传家,书香继世”,这似乎是大多数家庭家风的写照。虽然各家家风大抵相似,但其引导后人积极向上的教育方式却因时、因地、因人的环境差异而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或忠孝节悌,或勤俭持家,或书香继世,都是向上向善,然大道千条,终必殊途同归。父亲教育我们的方式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读书成才、知晓事理、明辨是非。能够通过读书的方式拓展知识视野,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蒙学那个年代正是文革后期,教育忽视的弊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则是当时家庭教育的迫切所需。那时候,我家住在农村山村,离集镇较远,离县城或较大城市就更远。都市的文化繁荣难以影响那穷乡僻壤的山村,山里的孩子不知报纸,也不知有书店。孩子们的学习就是学校发的几本教科书,肤浅而单调,一个年龄段又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在这样的一个山村中小学完成义务教育。在那个年代,人们并没有当前社会这种优质教育方式的追求意识,有的只是抱着一种识字脱盲的简单要求。既不懂得刻意去追求好的教育环境,也不会为了孩子去购买相关的配套辅导资料,乡村孩子的学习内容可谓贫泛之极。父亲也曾读到大悟简师毕业,因为家庭成份不好,困住农村耕作,甚至欲求当一民办教师亦不可得,但读书人的见识使他对当时山村那种识字扫盲式的教育形式非常担忧,害怕我在这样的教育中碌碌而过,总想着怎样才能让我接触更多的知识。为此,他曾四方寻觅求助,试图找到一些课外书籍对我进行熏陶,但连书店都未曾有的偏僻乡村又怎能找到相关的辅导书籍。本来,家里是有几本蒙学古籍,却因为“四清”的原因遗失了。他也曾辅导过我,但没有教材,成效总是差强人意,万般无奈之下,父亲决定将他记忆中的一些书籍默写出来。于是,他买了一些白纸,耕作之余,用毛笔小楷凭记忆将古《千字文》、《幼学琼林》和一些古诗词默写后整理成三册,这“三册手书”后来就成了我课余的精神食粮,诸多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都是在《千字文》和《幼学琼林》中了解到的。

  父亲常说“不读书、不明理,不读书、没出息”,他一直督导我要多读书。他认为书读多了总有一天会用得上,因此,即使当时我还不能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他总是让我先记下,说知识增多了到时就会明白的。不过,更多的时候,他总是考究我对《千字文》和《幼学琼林》的理解,他说《千字文》和《幼学琼林》中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会让我受用终生,我当时懵懂恾然,不能完全领会父亲话里的意思,但随着学历和经历的增多,父亲的教导终都得到了验证,我终于明白读书的益处。渐渐地多读书,读好书也成了我的独特爱好,“三册手书”更是成为我的最爱。几十年来,虽然我也见过各种出版社出版的“三册手书”的多种版本书籍,装订精美绝伦的亦有许多,甚至古诗词版本更是层出不穷,数量、内容更是优于父亲手书更多,但我始终认为父亲的“三册手书”不仅仅是只具有阅读性,更重要的是父亲手书中包含着父亲一直教导的“不读书、不明理,不读书、没出息”的家训家风,也隐含着父亲教导我们读书向上,学成报国的愿望。

  父亲一生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但对我来说,这“三册手书”就是一种无价之宝,其所深藏的内涵,更是需要我去铭记、需要我去坚守、需要我去传承的家训家风。(程沧波)

责任编辑:代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