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犹在耳那几句

首页 > 专题荟萃 > 话中秋 忆家风 襄阳文明网 2015-09-23

  太爷爷在他九十四岁高龄时走了,没有来得及等到他期盼已久的第五代玄孙,作为曾长孙的我,每思及此,深以为憾。时近中秋,传统佳节,让我不禁又想起那张慈祥平和、熟悉亲切的面孔

  记得每年春节,我们这群他的曾孙辈都会在父母的带领下,一拨一拨地去给他磕头,尚不知晓为何要行叩拜之礼的年纪,只是简单的想着磕完头就可以接过太爷爷递来的红包。后来,明白此间意义后,还会接下红包,而态度却变得恭敬,也严肃了些。

  若在以往,中秋以前,太爷爷便早早挨家挨户问询,在外读书的曾孙辈们何时放假,在外打拼的孙儿们何时归家在他心中,中秋最为期待的,自然是大家族团聚在他周围,听着晚辈向他一声一声爷爷或者太爷爷的叫唤,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大抵如此罢。

  儿时,太爷爷是我们的保护伞,犯了错怕父母打骂,便跑到太爷爷屋里扯着嗓子等着我们回去,交代好,不准打自然,他的话,没人敢不听,就这样,小时候也不知逃过了多少次打。

  但他并非完全的溺爱着他的晚辈,只是他的教育方式与父母惯用的体罚不同。孩提时代的我们,也许最敬畏的人也是他,因敬而畏。

  太爷爷训导我们最多的,大概就是那句男孩子要有男孩子”了吧,他没有说过男孩子该怎样,只在我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了便及时提醒我们头发了快去理衣服脏了快去洗,哪怕是吃点零食,他也会说一句,男孩子要有男孩子样,少吃点零食,等等,如是者三,教人不敢不从。这样的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于长大后,无论做什么事,都常常会在不自觉中自我拷问,这样做好不好,是不是没有男孩子的样,哪怕现在都不再是小男孩了。

  稍大,我们这些曾孙辈出门读书,想来我自高中以后,便未曾与家人一起过中秋了。也就是从读高中开始,太爷爷不再以男孩子要有男孩子样来训导我,换之以带有些许忧虑口吻的,在学校用功读书,在外面不要学坏。

  同样,他也没有要求我怎样用功读书,没有告诉我怎样不去学坏,只是每次回家,他都会把我叫到跟前,问在学校学习有没有困难,跟同学相处有没有不愉快,然后他会不紧不慢地那老旧的皮包里掏出些钱,塞给我说,回去多买些水果,在学校多吃点饭,但是不准抽烟,不能上网玩游戏。

  听家里长辈们说过,太爷爷年轻从部队回来,有过一段时间迷上了赌博,以至于把自己的自行车卖了还债,那时候的自行车还是很稀罕的物件,也就是从那开始,他便没再赌过,也不准自己的后辈沾此恶习。深知其害,是故太爷爷治家益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家族晚辈中,确实没有赌博习气。

  后来,上了大学离家更远,一走基本上就是寒暑假才能回来太爷爷的训导依旧还是那样,到了学校用功读书,到了外面不要学坏,直到我毕业之后参加工作。

  也许是经历过枪林弹雨的人会将事情看得很开,当安土重迁依旧为传统所固守时,太爷爷得知我选择到千里之外的陌生之地工作,也可能就此定居,他却分外开明。固然他留恋儿孙绕膝的场景,可他更情愿自己的儿孙们有更好的发展。

  当我提着行李在前,太爷爷拄拐在后,与家人一道送我,车发之前,他颤巍巍地伸过手来,不舍地叮咛道:在外别想家,照顾好自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平生最怕此类送别,更何况太爷爷年事已高,路口拄拐的老人,最教人心疼。作家龙应台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后来电话里听家人说,太爷爷他站在路口很久,怎么劝都不愿回,一直盯着车子离去的方向,可能他比谁都清楚,这些儿孙辈们,见一回,便少一回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中秋月又圆。总是想着如果太爷爷还在,待我回家后会不会又催着我问,什么时候能让他抱上玄孙。再者,真若是在他有生之年抱上玄孙,他又会怎样去教导呢,会不会也像对我一样,从男孩子要有男孩子样开始,稍大后训之以好好学习不要学坏,再到最后目送晚辈离家时的在外别想家好好照顾自己的一语心酸。那些不成文的口头训教,却又自成体系的在晚辈们的不同成长阶段给予了特定的指引,不带丝毫管教色彩的那几句话言犹在耳让人不忍违背,也许,那便是最有力的家训。(张康杨

责任编辑:代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