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应“三学”好官柴生芳

首页 > 文明评论 襄阳文明网 2014-12-04

  1969年出身于甘肃庆阳宁县山洼里农家的柴生芳,1986年以庆阳地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1997年去日本神户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他毅然选择到“贫困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工作。在临洮县任县长3年,他跑遍了全县323个行政村,行车4万多公里;写下30本工作日记,共计170余万字……2014815日凌晨,柴生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诱发心源性猝死不幸去世,年仅45岁。9月,他荣登“中国好人榜”。

    细读“好县长”柴生芳的先进事迹,笔者看到,作为时代楷模,共产党人的诸多优秀品质在柴生芳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闪耀着新时期好干部的灿烂光辉。同时余以为,当今各级党员干部要想当一名政绩突出、群众满意、历史铭记的好官,柴生芳的为官之道之德之风范,是不得不学的。具体来讲,应努力做到“三学”。

    一应学柴生芳自找苦吃的择业(岗)取向。1990年,柴生芳北大毕业,他不恋都市恋桑梓,主动选择回到西部;200210月,柴生芳婉谢神户大学的高薪挽留,怀着报效国家的满腔热情回到祖国。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的多个单位高薪虚位以待,他又一次执意回到家乡甘肃;2006年,在甘肃省委办公厅已工作4年的柴生芳,再一次主动请缨到最贫穷的定西基层工作。作为名校生、留学博士,域外条件的优越、大都市的繁华、东部的发达,柴生芳比谁都清楚。但他不舍的是生他养他的故土,追求的是为改变贫穷落后的西部面貌做点贡献。柴生芳的这种自找苦吃的择业(岗)观,不正是那些迷恋大城市,向往富地方、嫌弃穷单位的干部,应该好好学习的吗?

    二应学柴生芳夙夜在公的为民情怀。从2006年起,柴生芳先后在安定、陇西、临洮任职,不管职务如何变,但他那“干公事,民生是底线”的追求始终未变。他主动融入百姓,实行开门办公;他一有空闲就奔赴田间地头,将“出门招商、回家下乡”作为工作常态;确定县领导联系村时,他“挑”了临洮县北部最偏僻、最贫困、人均年收入仅有1500多元的苟家山村。两年后,苟家山村“旧貌变新颜”,群众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经常吃在单位、住在单位、干在单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与柴生芳相比,那些下基层蜻蜓点水、身不近民、脚不沾泥,呆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对工作“乱点鸳鸯谱”的干部,应该对“镜”反思,好好学习。

    三应学柴生芳清廉从政的简朴风范。“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在第22册的工作日记中,柴生芳把这句话写在了扉页。心有所念,行有所践。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柴生芳从不接受他人财物,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他坐的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柴生芳反复叮嘱妻子祁雪莉:“随便收别人的东西,咱们就离婚。”他还习惯于让妻子把破了的衬衫袖口、领子修补了再穿。柴生芳去世后,留给妻子的,就是工资卡上存的几万元工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柴生芳这种“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的坚守,实在难能可贵。毫无疑问,这种清白做人、清廉为政的操守,是很值得党员干部尤其是当权者认真学习和效仿的。

    好官虽逝,风范尚存。各级党员干部应将“好县长”柴生芳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质继续发扬光大,像他那样不辞劳苦、极端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以卓有成效的业绩助力实现“中国梦”!(乔本成)

责任编辑:代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