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襄阳精神文明建设简报第二十七期

首页 > 文明简报 襄阳文明网 2014-09-16

  谷城县以创建生态文明新村为抓手

  全面推进城乡文明建设一体化

  近年来,谷城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家园、构建和谐富裕农村”这一主题,大力开展“富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和谐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新村创建活动,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素质明显提高,民风村貌明显改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突出生态特色,科学定位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方向

  一是突出主题抓融合。围绕打造“生态谷城、诚信谷城、和谐谷城”的总体部署,谷城县把建设生态文明新村作为“两创(创建文明村镇、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和湖北省“三万”活动的主题,注重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与全县发展相结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注重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保持自然、纯朴、和谐的民风;注重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突出青山绿水、田园风光。

  二是明确标准抓完善。严格“五通八有三无”的具体标准。即村村通路(水泥路或沥青路)、通电(全部用上网电)、通水(农村自来水用户达80%以上)、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通电话(达到80%以上);有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标准化的卫生室(农民群众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比率达到98%以上),有舒适的住房(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以上),有完善配套的庭院(推广使用沼气能源,“一建四改”配套完善,院内硬化、绿化),有稳定的收入(户均年收入不少于1万元),有科技致富明白人(户均1人以上),有完善配套的文化阵地(每个村建2-3个文化中心户),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无辍学适龄儿童、无计划外生育、无治安刑事案件。标准的确立为全县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齐抓共管抓投入。建立“财政专项投入、支农项目投入、部门扶持投入、农户主体投入”四种渠道,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的原则,进行整合集中安排,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集聚”效应。广泛开展“帮资金、帮项目、帮技术”活动,116个县直部门包保一个村(社区),为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县落实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资金1700多万元。

  二、突出产业发展,切实打牢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根基

  一是探索发展模式。结合资源条件、经济现状,逐村论证,确立符合本村发展的项目和产业,全县主要探索出工业主导、粮油生产、畜禽养殖、商贸服务、生态旅游、城郊开发等六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五山镇堰河开发了以茶文化为主的“农家乐”生态旅游,去年以来,堰河村共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创收150多万元。石花镇平川村企业发展到18家,集体经济年收入过百万元,“村民”变成了“股民”,成为全县工业兴村的一面旗帜。

  二是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以特兴农、以特增效、以特富民,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茶叶、蔬菜、花椒、制种、畜禽和林特六大特色产业,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公司64家,网络农户7.8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8%。小坦山村抓住60%的农户从事花卉苗木生产的实际,联合组建绿化工程公司,正在向鄂西北苗木花卉第一村迈进。

  三是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兴建农村沼气池,推广运用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庭院经济生态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化、小而全”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庭院经济向专业大户转变的达3200多户,年收益均在10万元以上。

  三、突出环境整治,大力提升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水平

  一是从垃圾分类开始,改变生活陋习。率先在五山镇堰河村引进了垃圾分类的理念,每户配置一个湿垃圾桶、两个干垃圾桶(干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每个村设一个垃圾分类中心,每天由专职保洁员统一收集、分类,湿垃圾采用堆肥或生物分解的方法进行有机处理、归田,可再生垃圾卖给回收中心,有害物质集中存储、统一销毁或填埋。随后,在全县36个有条件的村进行了推广和发展,乡村环境大为改观。

  二是从“一建四改”入手,改善民居环境。加大“一建四改”(建沼气、改灶、改水、改厕、改圈)力度,把“建”与“改”紧密结合起来,推行“猪-沼-茶、猪-沼-菜、猪-沼-鱼”等种植、养殖循环发展模式,节约了燃料支出,保护了生态环境,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目前,全县已建沼气农户达7000余户。

  三是从基础设施抓起,整治村容村貌。全县村级水泥路总里程达到1680公里,解决了180个村的31.8万农民“行路难”问题,初步实现从乡镇到村到村民小组循环的水泥道路。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乡镇自来水厂10个,建设饮水池900处,受益农民达186个村21.5万人,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难”的问题。加强农村的绿化、美化,力求路路树木夹道,村村绿树成荫。

  四、突出育人重点,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内涵

  在乡村文化发展上,按照每村2-3个文化中心户的标准,投入100多万元,建立农村文化中心户270个。采取文明单位扶、县直部门援、驻村单位帮等形式,为文化中心户配备了充足的报刊图书、音像资料和文体器材,使农民有了求知求乐的课堂、了解政策的窗口、参加活动的平台、信息交流的驿站。

  在新型农民培育上,围绕村村都有致富带头人、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加大职业教育的培训力度。县财政累计投入培训基金120万元,采取高校培养、办班培训、出国研修、打工锻炼等多种形式,培养乡土人才560多人,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一批新型农民正在涌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创建活动形式上,积极寻求有效载体,广泛开展“环保小卫士”、“感动谷城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活动,以及“文明村庄”、“十佳生态文明户”、“文明村民”等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民在各项活动参与中提高文明素养。五山镇把文化的魅力彰显到茶业发展中,唱茶歌、跳茶舞、编茶故事、建茶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乡文化,成为远近闻名的名茶之乡。当前,环境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正在成为农民追求的新时尚。

责任编辑: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