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添活力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6-06-22

  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书香,滋润百姓心灵;知识,赋予城市力量;制度,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襄阳正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破解矛盾,让百姓与文化发展共进 

  过去,政府包揽文化活动,“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接触面越来越广泛,对文化内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文化产品不合群众口味,有些书看不懂用不上,影片过时老化……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形成了对政府的“路径依赖”,资金投入、文化产品生产主要仍依靠政府,社会化主体参与缺位,使得社会力量对兴办公共文化的意识及积极性薄弱。

  必须要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矛盾,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空缺补起来。襄阳市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供给。“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把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市场的‘大循环’,实现多元化供给。”课题设计专家、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黄有柱介绍。

  活动有平台,资金是关键。市财政连续两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文化支出增幅。2013年,湖北省文化支出增幅为18.78%,襄阳市文化支出33984万元,增幅为19.39%;2014年,湖北省文化支出增幅为5.79%,襄阳市文化支出41610万元,增幅为22.44%;2015年,襄阳市文化支出60371万元,增幅高达45.09%,为创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

  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襄阳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贴和定向资助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活动和文艺精品的生产中来,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使群众尽情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欢乐襄阳”文化惠民演出、“好戏大家看”优秀剧目展演、端午节龙舟赛等领域实行社会化购买。

  2015年市政府用75万元文化惠民资金,购买150场“欢乐襄阳”文化惠民演出,吸引了52个社团组织参与竞争,6个项目承接主体又动员了35家企业,撬动了180万元社会资金参与“欢乐襄阳”文化惠民演出,提升了惠民演出水平,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社会主体的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的“襄阳模式”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目前,全市有各类社会组织500余个,20人以上各种类型的群众文化团队1000多个。市政府把建设民间文化展示馆工作纳入“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带动了全市100个爱心企业、民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成为公共文化场馆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

  弥补空缺,基层文化有了“管家”

  在南漳县九集镇文化站,文化指导员张瑞和另一名同事担负着图书借阅、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工作。两年前,文化站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文化工作很难开展起来。

  必须有专职的文化管理人才。襄阳及时建立了人才保障机制,重点破解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和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队伍缺位难题。通过建立“三员”保障机制,我市解决了基层文化站的人员问题,使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有了保障。

  针对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相对薄弱的现实,我市要求每个乡镇配备一名文化站长、2名文化指导员,指导辖区内的文化活动。目前,全市107个乡镇(办事处)文化站现有工作人员338人,平均每个站3人以上。

  为解决乡镇文化站人员素质偏低问题,襄阳以“双千双百”工程(千名农家书屋管理员、千名文化辅导员、百名乡镇文化站长、百名文化骨干)为载体,积极对基层公共文化人员开展轮训,两年来已组织各级各类培训50多次,充分发挥专职人员挑大梁、唱主角的作用。

  吸收社会人才资源,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是我市为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空缺而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据统计,全市已招募文化体育辅导员21000名,遍布社区和乡村,较好地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不足。其中招募文化志愿者11000余名,建立了文化志愿者服务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全年组织开展文化辅导、文化信息宣传、文化成果展示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次以上。其中,“万名文化志愿者走乡村进社区”等全民阅读品牌在全省被广泛推广,襄阳文化志愿者为襄阳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气场。

  创新形式,让文化“活”起来

  位于高新区的三界庄文化产业园,是我市首批30家民间文化展示馆之一。三界庄创办者陈智勇是一个收藏迷,这里的3000多件藏品都是他近20年收藏的,涵盖书画、奇石、瓷器、青铜器等。

  “这里展品比较多,并且不收费,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市民李毅阳说。目前,市政府已经把民间文化展示馆建设工作纳入“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已经命名的30家民间文化展示馆囊括了古玩、书画、玉雕等多个门类,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带动了全市100个爱心企业、民间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成为公共文化场馆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一个重要补充。

  搭起永不落幕的舞台,让文化“活”起来,襄阳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并尝试着——

  创新特色化的服务供给模式。在政府主导之外,通过多部门的沟通协作,将分散在教育、工会、团委、妇联、科协等部门的公共文化资源和项目有效整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与7个县(市)区图书馆建立校地图书馆共建联盟,学院图书馆的19万册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襄阳市公共文化“区域文化联盟”多元化联动是“襄阳模式”多元供给的延伸。公共文化在服务内容及服务形式上具有差异性、特色性,组建区域文化联盟,开展文化交流互动,能够促进不同城市间取长补短、借鉴学习,增进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发展与丰富的格局。2014年5月,我市先后主动同湖南省岳阳市、江西省新余市、河南省洛阳市建立国家第二批创建城市“区域公共文化联盟”,确定在制度设计、公共文化交流、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公共文化难点问题探索等方面开展区域互动、信息互通、成果共享。从2014年5月至今,已先后举办群众文化演出、书画展演、文化研讨、交流学习等多项活动。在“区域公共文化联盟”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市又先后建立了汉水流域13个城市的“汉水文化联盟”和涉及三个县级城市的“丹河谷文化云”,成为区域公共文化联盟的一种新的形式。

  伴随着一个个难题的攻破、一项项举措的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襄阳模式”特色日益鲜明。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1.jpg
  • 无声的讲述副本.jpg
  • 书香溢襄阳副本.jpg
  • 56cd3abc7d7c1副本2.jpg
  • 572b04f460721副本副本.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