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雨露润民心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胡开勇  时间:2016-06-21

 

流动图书馆 

  文化,城市的灵魂,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放眼襄阳,城市广场、乡村文艺戏台载歌载舞;图书馆、农家书屋文墨飘香……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一个个“触手可及的文化圈”渐渐成型,将群众的文化生活装扮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襄阳自2013年11月开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积极探索公共文化建设服务方式,破解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路径。一个多元化服务的公共文化格局已经形成,群众享受文化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政府搭台,塑造“襄阳模式” 

  襄阳始终坚持“惠民”原则,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和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的开展,着力解决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文化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襄阳模式”。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落实资金是保障。2014年和2015年,襄阳连续两年的文化建设支出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襄阳设立1100万元的文化惠民资金。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由以前的人均每年1元增加为人均每年3元;经费总量由600万元增加到1800万元。

  建设“文化地标”,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襄阳投入资金20多亿元用于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新建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和市博物馆等一批精品文化设施。

  县级新建文化场馆14所、改扩建文化场馆6所,新增服务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全市107个乡镇全部建有文化站,85%的文化站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2732个村全部建有文化活动室,83%的村文化活动室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100%的村建有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乡镇实现健身场地和设施配备全覆盖。

  “襄阳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文化合作社,形成了主城区15分钟服务圈、农村30分钟服务圈。”市文体新广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玉清介绍,经过多年来不懈努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速度、质量、效益取得长足进步,构建了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多元化服务体系。

  立足惠民,擦亮“襄阳品牌” 

  “流动”图书馆、“流动”科技馆、“流动”舞台……两年多来,襄阳不断创新形式,让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畅快地“流动”。

  为了“把优质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全市20个市、县公共文化服务单位、10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站等每周免费开放42小时以上,图书馆每周免费开放56小时以上。

  襄城区慧苑社区居民徐思佳酷爱读书。“我每天都会点开图书馆微信,动动手指就能看新书,方便又实用。”徐思佳说,很多人襄阳人关注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那上面10万册电子图书、4万册电子期刊、3万集有声读物适时更新,还直接链接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海量资源。

  擦亮“襄阳品牌”不仅在于开辟新空间,还在于巩固旧阵地。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在业界被称为“襄阳模式”。

  2014年12月以来,襄阳建立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区级图书馆、流动图书站、社区文化室、学校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为分馆,流动图书车为补充,24小时图书馆等自助阅读终端为特色的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体系,实行读者借书“一卡通”和“通借通还”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社区分馆10个、县级分馆7个、社区流动图书站点171个,真正实现图书服务网点全覆盖,让“文化”流动起来。

  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档。立足“一城两文化”,我市打造“书香溢襄阳”、“襄阳论坛”、“欢乐襄阳”、“百里汉江文化长廊”、“群星音乐厅”、“汉江讲坛”、“好戏大家看”、“襄江剧场”等品牌文化活动。“欢乐襄阳”、“百里汉江文化长廊”、“群星音乐厅”、“汉江讲坛”等文化活动品牌全部由政府买单,每年开展文化活动3万场,让600万襄阳人尽享公共文化建设丰硕果实。

  习惯于在剧场演出的文艺院团,也将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遵循“政府搭台、百姓看戏”的原则,我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各艺术表演团体下乡演出。全市每年送戏下乡150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7万场、开展广场演出150场。从去年9月开始,2015年“欢乐襄阳”文化惠民公益性演出在襄阳剧院以及市区广场、社区陆续上演,平均每场观众在500人以上,最多时甚至有2000人驻足观看。“以前想看戏,多不方便啊。现在好了,免费的大戏送到街头,真让我们老戏迷高兴。”现在只要听说有“欢乐襄阳”演出,家住襄城区闸口社区的李克秀几乎每场必到。

  全民共享,书写“襄阳样本” 

  走进保康县龙坪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书画训练室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朱砂村七组村民秦明臻说,他经常到书画室练习书法。“这个乡村舞台把老百姓融进来,爱上有文化的生活,人心自然就凝聚起来。”说起如今村民们的精气神,龙坪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张祖玉深有感触。

  每当夜幕降临,护城河畔、南湖广场、诸葛亮广场、人民广场等群众活动聚集地,总有一些舞者在灯光下翩翩起舞。公园里,总会有激情洋溢的票友聚拢起来,开心地唱着、演着……来到襄阳,不少外地游客被这座城市浓浓的文化氛围所感染。这里展现的是襄阳活力,传递的是襄阳文明,更彰显了襄阳魅力。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的“襄阳模式”,凝练出文化惠民的“襄阳样本”,一组组数据真实记录着示范区的创建实践——

  全市社会文化组织和文化企业投资60亿元,建设唐城、汉城等大型文化旅游场所,打造30家民间文化展示馆,为城乡居民提供低收费或免费文化服务。

  多渠道破解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2014年,市政府出台《襄阳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规定从房地产开发费用中,征收1%的公共文化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支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仅此一项,全市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平均每年增加3000万元以上。

  数字多跑腿,群众少走路。市县两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与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实现通借通还,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24小时提供服务。

  文化体育志愿服务之花开遍城乡大地。全市招募登记注册文化体育辅导员2.1万名,遍布全市社区和乡村。

  基层文化骨干队伍群星闪耀。全市实现每个村(社区)1名、每个乡镇(办事处)文化站3名文化辅导员的建设格局,他们享受政府财政补贴,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群众文化团队和群众文化品牌建设让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更加便捷。全市建设群众文化团队5683支,打造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

  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襄阳揭开崭新的一页。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1.jpg
  • 无声的讲述副本.jpg
  • 书香溢襄阳副本.jpg
  • 56cd3abc7d7c1副本2.jpg
  • 572b04f460721副本副本.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