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穿天节”是襄阳古代特有的节日和习俗,源于才子郑交甫在襄阳万山解佩渚偶遇汉水女神,相赠佩珠定情的美好传说。随着襄阳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目标确立,穿天节串起汉江魂,越来越成为支点,越来越有魅力。每年正月二十一,美丽的湖北襄阳城都会举办襄阳特有的传统节日——“穿天节”。 每年穿天节现场,有来自社区、学校、义工、军队等方面的60多个团体参与,他们带来的节目或传承,或现代,或国际,展现了襄阳襄阳的古老与包容。包括襄阳火炮、汉江号子、司老爷查街等民俗文化表演,还有歌舞、朗诵、戏曲、小品等文艺演出,更有受年轻人喜爱的摇滚乐、时装秀、非洲鼓表演等,不胜枚举。

2017年穿天节掠影

敲锣打鼓响起来,金龙雄狮舞起来。2月11日,第十一届中国·襄阳“穿天节”现场热闹非凡,不仅有大型歌舞和民俗表演,还有流动图书车进场。

穿天节来源

穿天石是汉江石的一种,即有孔眼的小石头,古时已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公元前977年,西周初期,昭王攻楚在汉水被溺死时,他被二侍女延娟、延娱"夹拥王身,同溺而死"。"数十年间,人于江汉之上,犹见王与二女乘舟戏于水际"。"江汉之人,祀于江湄"。"暮春上巳元日(按:三月三),禊集于祀间"。该事《列仙传》等均有记载。襄阳百姓为纪念此事,每年的正月二十一日这一天(郑交甫遇神女的日子)倾城而出,云集万山脚下,然后顺江而下,沿江捡拾穿天石,系上细绳佩戴以避邪。这项活动逐步演变为穿天节。

穿天节是襄阳特有的节日,源于春秋时郑国大夫郑交甫出使楚国时在万山遇汉水二神女,赠佩珠定情的美丽传说。美丽的传说成就了襄阳乃至华夏史上最早而又最具文化意义和浪漫色彩的人文景点。自唐以来,李百药、李白、孟浩然、曾巩等历代官员和文人墨客均曾踏访歌咏。

据明万历《襄阳府志》载:“万山之西有曲隈,为解佩渚,乃郑交甫遇神女处。”世事沧桑,山转水移,解佩渚已遁迹于地貌变迁的历史,但“神女弄珠”的故事和由此孕育的襄阳独有的节日“穿天节”却流传至今。

“穿天节”是襄阳古代特有的节令,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一,其热闹,浪漫,温馨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西方的情人节。宋代左季裕《鸡肋篇》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郡中移合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表达爱情,所以这天也是古襄阳的“情人节”。诗人孟浩然在《万山潭作》中写道:“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记载中的“小白石”是一种水晶石,在襄阳的江滩中分布较多。襄阳古代的妇女拾“小白石”佩戴,祈求早日获得爱情的结晶和婚姻生活的美满。据说,我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也起源于汉水中游。

小问答

因为汉水上游是在秦岭和大巴山的夹缝中流过,而秦岭和大巴山都曾是岩浆长期反复强烈活动地区(寒武纪时期)。岩浆中有许多矿物成分,其中包括石英、方解石等,这些矿物经过多少亿年的侵蚀、风化就形成了人们看到的石头。有的石头中含有一些杂质。石头经过汉水1000多公里的冲刷,一些杂质被溶解和冲掉,到汉江中游的襄阳段,就会较多出现有自然孔洞的石子,这就是襄阳人所说的穿天石。襄阳以上汉水中穿天石少,因为冲刷得还不够;襄阳以下汉水中穿天石也少,因为细沙淹埋了石子。穿天石产在襄阳是襄阳人的福气,是复活穿天节的物证。

结语

节日传承记忆,文字铭记历史。“穿天节”目前已成为襄阳人独有的民俗品牌和文化品牌,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将打造成襄阳一张全新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