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三棵树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胡俊卿  时间:2023-07-05

  

  我的家乡在保康县两峪乡两峪村二组,我十四岁之前都生活在这里。我曾问老师,这里为什么叫两峪?老师告诉我,因为这里有东岔河、西岔河两条河,所以取名两峪。“峪”是山谷的意思,“两峪”就是有两个山谷。

  我家住在西岔河东岸。八岁的时候,我家从陈家湾搬到了“坎儿上”。“坎儿上”的前下方是一个东西四百米左右、南北五公里左右的河谷,河谷上大面积是水田;“坎儿上”的背后是鹿鹤寨山,山不高但植物很茂盛,山顶上安放着两峪乡的革命烈士;“坎儿上”的右边不远处就是乡政府,沿乡政府南北展开便形成了现在的两峪乡街道,街道不宽,但很美。

  这些年家乡的变化挺大,新房子越来越多,路也越来越好,尤其是蓝莓产业发展很快,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挺红火。稍有遗憾的是山上的树少了些。

  我家背后的鹿鹤寨山曾经是茂密的森林,里面有不少大树,还有许多小动物,小时候外公经常带我去树林里打猎、砍柴,特别是皓月当空的夜晚,外公都要去山上打野鸡,因为晚上野鸡会飞到树上,月光照着野鸡透下来就是一个小黑影儿,瞄着这个黑影打,基本一枪一个准儿。后来,山上的树都被砍了改成了茶山,便无猎可打了。可能是那山上不适合茶树生长吧,茶叶至今也没长成气候。

  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儿时的好多事常常象电影一样浮现在面前,尤其是家乡的三棵树格外亮眼。

  

  一棵是柳树,长在我出生的地方陈家湾,离我家门口就隔着一个菜园子和一条可以拉板车的小路。这棵树的根部很粗,上面长着两个大枝桠,一枝伸向西北,一枝朝着正西,两大枝桠好像较着劲儿,繁衍出许多小枝桠。春天来的时候满树的嫰芽比着往外冒,到初夏时已是满眼的翠绿,那绿在夏日的照耀下泛着白光。每根枝条都弯弯的向下垂着,风一吹,象少女的百褶裙一样曼妙。

  柳树上有好几个鸟窝,每个鸟窝都架得很高,生怕人们掏着它似的,每个鸟窝里都住着几只喜鹊,天刚麻麻亮就开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到了九点左右,满树的知了声更是铺天盖地。每次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儿都会光着脚丫攀到树上去捉知了。

  柳树下有条小溪,水不深,特别清澈。水里的石头上早先还有些青苔,后来都被我们踩得溜光,石头下面的小鱼儿、螃蟹也被我们捉得所剩无几,不过,到了第二年又能生出许多来。

  那时候乡下孩子玩的东西很少,除了滚铁环、打啪啪、下石子棋外,这棵柳树给了我们许多别样的快乐。

  后来,这棵柳树被锯了,那地方变成了稻田,再后来,又变成了房子。

  

  另一棵是栎树,长在两峪乡中心学校正东方向的山脚下,离学校有三四百米。那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最粗最高的树,我们五六个小伙伴儿一起才能抱住它,那树大概有八九层楼那么高,树冠很大,远远看上去象一把巨型的雨伞,树皮很厚,树纹很深,颜色有点儿泛白,听老人们说至少有上百年的树龄。

  栎树上长了很多橡子儿,到了秋天它们就会自己落下来。橡子的外表有点象板栗,内仁象花生米,里面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以食用,可以酿酒,还可以入药。

  每到秋季,我们几个小伙伴儿都会跑到栎树底下捡橡子儿,每年我都能上好几斤,能卖好几角钱。那时候,几角钱对小孩儿来说已经够多了,可以买不少自己喜欢的东西。

  拣橡子儿是我们几个小伙伴一年中最大的收入来源,所以每年我们都期盼着秋天早点来。

  可是,这棵栎树后来因修路被砍掉了了。我当时好心疼,心想这路要能拐个弯儿该有多好,这样就能把这棵栎树保住,我们便可以继续拣橡子儿了。

  还有一棵是松树,长在两峪乡中心学校操场的最东边。松树的东面是一个陡坡,整棵树除了树根和一段主干外,大部分都向东悬在外面。松树长得枝繁叶茂,雄伟壮观,极象大鹏展翅欲飞的样子,南北几公里都能看见它,其形状比黄山那棵迎客松还要美,我特别喜欢它,每次看它都感觉那么亲切。

  这棵松经过多年的生长,树根逐渐从陡坡处钻了出来,学校为了保护它便从陡坡下面用鹅卵石砌了一道驳岸上来,里面填上土把树根护住了。松树下形成了很大的荫凉,学校在下面安装了单双杠、秋千等运动设施,每次课间休息,都会有不少同学到那儿去锻炼。刚开始还可以爬到树上玩儿,后来不允许了。树荫下原来都是裸露的土,一下雨便成了泥,可能是为了干净和方便学生锻炼,学校便在上面盖上了水泥。

  那时候学校有许多优秀老师,教出了好多优秀学生。后来,这些老师有的调到了保康一中,有的调到了襄阳四中,有的调到武汉去了。老师们也都喜欢这棵松树,经常给我们讲它的故事,希望我们长大后能象松树一样保持高尚的品格,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我至今还记得老师教的那首陈毅的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在我心里这棵松树已成了学校的象征。每次想到学校就会想到这棵松,每想到这棵松就会想到学校,想到学校的人和事。

  多年后,当我再回家的时候,这棵松树已经不在了。我好婉惜!每次路过那儿,我都会望着那棵松伫立良久。

  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家乡的三棵树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成了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作者简介

  

  曾玉平,男,现年64岁,祖籍湖南洞口县,生于湖北保康县两峪乡,襄阳市政协退休干部。(作者:曾玉平)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未标题-1.jpg
  • 1212.jpg
  • 未标题-1.jpg
  • 文明校园.jpg
  • 123.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