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艺术剧院:老剧团 新气象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9-08-15
戏曲进校园。(受访者提供)

  近两个月来,老河口市艺术剧院喜讯不断:豫剧作品《黄河绝唱》在第八届黄河戏剧节上获剧目奖金奖,并成功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组验收,下周起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演;湖北越调《王彦章摆渡》先后入选了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办的2019中国滨州·博兴非遗(稀有)剧种小戏展演以及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一年两部新戏,让这个5年前快要消失的“老剧团”摇身一变,成为襄阳县级剧团中的“明星”和“标杆”。

  一出小戏盘活老剧团

  老河口市艺术剧院的前身是老河口市豫剧团,成立于1956年。上世纪70年代是该剧团最辉煌的时候,全团拉着板车下乡送戏,被文化部授予“板车剧团”称号,成为“全国三面红旗剧团”之一,其事迹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在全国推广。当时的团长汪爱枝被誉为“鄂西北一枝花”,1976年,她还代表“板车剧团”出访日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河口市豫剧团创作排演的现代戏《童淑英》《风过杨寨》等剧目多次获文化部金奖、省文化厅百场奖、全省创作一等奖;创作排演的传统剧《易牙烹子》等剧目获全省优秀奖;《文帝杀舅》获省银杯奖,并被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休闲方式的日益丰富,传统戏曲艺术受到猛烈冲击,身处基层的县级戏曲团体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老编剧段志华回忆道:“当时人们很少听戏了,剧团的收入大大减少,更无力再排新戏。团里的很多演员20年没涨工资,只能到处赶场唱戏挣钱。”

  经历了20多年的沉寂,许多人甚至以为老河口市豫剧团被撤销了。

  2013年,老河口市豫剧团接到了参加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的通知。剧团新上任的党组书记马士彦和团长王新民决定把握机会,编排一部新戏参加这次艺术节。王新民介绍,编排之初,他们不仅要克服缺少场地和经费不足的问题,还要聚拢散乱的人心,艰难程度犹如白手起家。

  为了排好这出戏,剧团想方设法提前收回了廉价出租的排练场,特意请回已退休的老编剧陈荣生、段志华,并专程从省里请来80多岁的导演田沔东。很多年没排新戏了,只能多下点功夫,光剧本就写了五稿,演员们反复排练,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完成这出小戏。

  2014年6月,老河口市豫剧团带着排好的《看孙孙》到武汉参加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汇演。“表演之前,我们都很紧张,看到其他剧团的戏都是经过省里的老师指导,加工提高了的,行头也很漂亮,就觉得自己的戏‘太不艺术了’。但正式上演之后,我们发现这个戏特别受武汉观众的欢迎。25分钟的节目,现场响起11次掌声,这让整个剧团备受鼓舞。”王新民说。

  更让王新民等人没想到的是,在35个小戏中,《看孙孙》获优秀剧目奖第一名,剧中饰演“奶奶”的演员单瑞荣获得了表演奖一等奖。

  《看孙孙》在省里获奖,让老河口市豫剧团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可以说,一出小戏盘活了一个老剧团。因为故事接地气,表演打动人,这出戏半年内就演出30多场,场场爆满。老河口市政府也拨了100多万元专项资金,解决了剧团长期以来存在的工资、住房和办公环境等问题。”王新民说。

  让老剧种焕发新活力

  剧团被盘活之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除了《看孙孙》,老河口市豫剧团还积极排演了其他节目,并将职工排练厅改建成了“七七剧场”,2014年起对市民开放,每周六晚有优秀节目在此上演。剧团还积极承担了老河口市“送戏下乡”的任务,每年将200多场精彩演出送到老河口的每个角落。

  此后,老河口市豫剧团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积极传承、保护地方优秀剧种,尤其是对濒危剧种湖北越调和花鼓戏进行扶持。

  襄阳花鼓戏是鄂西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也称北路花鼓。1970年后,襄阳花鼓戏专业院团不复存在,该剧种处于消亡的边缘。2016年初,在老河口市豫剧团的支持下,老河口市襄阳花鼓戏剧团成立,排演了《夫妻观灯》《二赖求婚》《巧珍定亲》《打媒婆》《丑嫂当官》,这些小戏生活气息浓郁、幽默活泼,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湖北越调也是襄阳地区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清代嘉庆年间至民国时期尤为繁荣鼎盛,“满城锣鼓万人迷,村村都有越调戏”。但自从1939年老河口宏春班解散后,湖北越调就没有专业班子演出,仅散见于皮影戏班和业余戏班。

  2016年5月,在襄阳市艺术研究所的策划、指导下,老河口市湖北越调剧团在该市豫剧团挂牌成立,精心打造了湖北越调小戏《王彦章摆渡》《吃糠·剪发》,并创作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立上舞台的湖北越调大戏——《曾真的故事》。

  为了将更好的故事呈现给观众,《曾真的故事》的剧本反复修改了30余次,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核心是敬老孝亲,并且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元素,非常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演出效果特别好,很受观众欢迎。2017年,这部戏参加湖北省第三届地方戏曲艺术节,受到评委的高度称赞,名列全省第二。《人民日报》刊文称赞:“湖北越调一度沉寂75年,这次以一部现代题材大戏《曾真的故事》博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喝彩,排演现代题材剧目,在湖北越调历史上尚属首次。”《曾真的故事》的成功,让襄阳市艺术研究所所长任晓云感到很兴奋:“以前排演的都是湖北越调传统戏,《曾真的故事》是古老戏曲形式与现代生活内容的亲密接触,是一次创新的尝试。加上一系列经典折子戏的重新排演,这些都意味着这个衰败了近80年的非遗剧种,正从濒危状态中一步步传承和恢复。”

  倾力培养青年演员

  2017年,在老河口市豫剧团和老河口市湖北越调剧团的基础上,老河口市艺术剧院正式成立。“成立艺术剧院,就是为了让我们统筹好豫剧和湖北越调的创作排演,进一步将中心工作放在艺术生产上来。我们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年至少要排两部新戏。”王新民说。

  艺术剧院成立后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青年演员的培养。“2016年,全团演员平均年龄已经达到52岁。如果没有能上台的青年演员,再过几年,极有可能出现无人能登台的局面。因此,2016年,在老河口市相关单位的支持下,我们举行了20多年来的首次公开招聘。2016年和2017年共招聘了15名年轻的演职人员。”王新民说。

  为了留住人才,老河口市艺术剧院想尽办法提高演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并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任晓云称赞了该剧院的这些做法:“老河口市艺术剧院一线演员的工资比团长的还高。据我了解,这在县级剧团里属于‘独一份’。”

  为了让这些青年演员早日成长为剧团的“顶梁柱”,老河口市艺术剧院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让有经验的老演员对年轻演员“一对一”传授演技。“采用这种模式,我们对很多传统剧目进行了重新排演,将主要演员都换成了年轻演员。重新排演后的《王彦章摆渡》先后入选了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办的2019中国滨州·博兴非遗(稀有)剧种小戏展演以及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主办的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王新民说。

  2017年至2019年,老河口市艺术剧院还排演了致敬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的大戏《黄河绝唱》,先后入选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第三届湖北艺术节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作品展演和第八届黄河戏剧节等一系列活动,在北京、武汉、襄阳、平顶山等地的演出都获得了圆满成功。接下来,这部戏将进行全国巡演。

  “从《看孙孙》到《曾真的故事》,再到《黄河绝唱》,老河口市艺术剧院近年来精品力作不断,在省内甚至是全国戏剧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已经成为襄阳市县级剧团中的一个标杆。”任晓云表示,希望老河口艺术剧院能加强编剧、音乐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戏剧作品。(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和浩浩)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1.png
  • 1.jpg
  • 1.png
  • 1.png
  • 1.pn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