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书法七十年的精彩瞬间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9-08-08
作者:王树人内容: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襄阳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宋代书法家米芾就出生在这里。

  中国九大书法名城,襄阳占其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襄阳的书法创作以米芾为宗,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书法艺术事业出现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多年来,我市培养的一批高水平的书法创作人才,在全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书法底蕴深厚名家辈出 

  襄阳历史悠久,孕育了不少书法名家。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书法大家,擅长草书、篆书,被誉为“蜀汉书法第一人”。隋文帝时,襄阳书法家丁道护为“隋四家”之一,在当时名气很大。北宋时期,老河口人张友正精湛的草书,被宋神宗誉为“本朝第一”。

  米芾,人称“米襄阳”,以书画名世,人们把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称为“宋四家”。米芾这位中国书画史上的奇才,在书法、绘画、收藏、鉴赏等方面的成就,自北宋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画爱好者。历代襄阳人也一直以米芾为荣,自元代以来,人们就修建庙宇纪念他。经过明清两代和近年的扩建,形成了今天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米公祠。

  在当代,书法家王树人的书法作品狂放豪迈、苍劲潇洒。他上溯魏晋而追唐宋,下承明清诸家,数十年练就了挟雷裹风的深厚功力,开创了气势磅礴、清新自然、典雅俊逸的一代书风。其作品被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好多人还不认识字,写毛笔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书法家涂廷多给记者讲述了他小时候的故事,那时他5岁,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冬天下着雪,父亲带着他去找村里的一位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帮忙写对联却被拒绝,父亲又一言不发地带他回家。“也许就是这件事成了我学书法的契机。”涂廷多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市连书法类的展览都没有。”

  后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市委、市政府越来越重视对书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多次投资修缮、扩建米公祠,现存纪念性建筑有拜殿、宝晋斋、南宫坊等,并珍藏有米芾法帖45谒,米芾书法代表作保存完整。

  发展势头强劲频频获奖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艺事业也迎来了春天,现代襄阳书法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名家名作层出不穷。

  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水露介绍,1985年至1995年是襄阳书法红火的时期,书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初,襄阳市书法家协会成立。1985年11月,中书协、省书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米芾书会和米芾书会书法作品展,一场空前的米芾文化盛会在襄阳上演。中国书协主席舒同等87位全国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人民日报等27家新闻媒体记者出席,日本书道代表团也慕名而来。大会收到来自国内外的书法精品300余件、书学论文百余篇。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通讯》评价本次书会“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专题研究,尚属首次”。

  襄阳市书画院院长、襄阳市美术馆馆长杨晓琳说,当年17岁的她也参加了米芾书会,在现场看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这为她之后的艺术之路种下了一颗“种子”。

  1989年,财政部、湖北省财政厅、襄阳市财政局与市书协联合举办了“全国财税系统书画影大赛”。1993年,由全国62座历史文化名城联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采书画展”在襄阳首展,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除了举办全国性的大型活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襄阳书法家的作品更是在各类国展、省展上频频获奖。在涂廷多的记忆中,1987年的湖北省首届书法大赛中,参赛的大多是一些老同志,但是他们一上阵,立刻精神抖擞,拿了28项奖。紧接着,襄阳市又在首届青年书法大赛和第二届湖北省书法大赛上均获得了团体第一名。

  在这种氛围中,襄阳当代书法家如王树人、涂廷多、刘水露、米克勤、田文化、杨晓琳、王太雄等,声名远扬。其中,刘水露、米克勤、杨晓琳等中青年书法家多次在全国大展和大赛中入展、入选并获奖。

  成为“中国书法名城” 

  2006年,中国文联、中书协启动“中国书法名城”的评选工作,此前已有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获得此称号。

  2006年底,得知中书协将在全国评选“中国书法名城”,襄阳市书协便开始筹备,收集整理、打印编印资料。据了解,申报“中国书法名城”的城市需要达到诸多硬指标,如:该城市历史上出过大书法家,后世要有纪念该书法家的遗址,要有书法协会组织,有相关配套人员设施,开展过相关活动。而襄阳有米芾,有米公祠,有襄阳市书协,举办过米芾书会等大型活动。

  2008年,中书协把襄阳纳入预选的范畴。2009年,中书协对襄阳进行了第一次考察验收。此后,我市新建了展览馆,修缮了米公祠,整合仲宣楼等十余处资源共2万多平方米展厅,作为书法、绘画展览交流场所;每年投入6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举办各类书法活动,并把书法艺术内容纳入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米庄镇中学还被命名为“米芾中学”。

  2011年,经过最后审查,中书协正式授予襄阳“中国书法名城”称号。襄阳从而成为全国9家“中国书法名城”的一员和湖北省唯一获得该称号的城市。

  “襄阳之所以能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的称号,不仅得益于出了米芾,还因为拥有一支有影响力的书法家队伍和良好的书法氛围。市里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书法教育的普及等因素,都对我市获评‘中国书法名城’起到了推动作用。”涂廷多说。

  培养青年书法人才 

  前几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水露到徐州等书法强市考察,发现那里的年轻书家队伍不断壮大,30岁左右的书家已成为书坛主力,而襄阳同年龄段的书家则凤毛麟角。刘水露意识到,我市书法人才的后备力量不足,必须要举办各类展览、培训,充实书法人才队伍,鞭策年轻的书法家。

  为此,近年来,市书协多次策划并成功举办了襄阳市首届临帖展、首届青年书法作品展、首届妇女书法作品展等活动,并邀请胡抗美、徐本一等国内书法名家来襄阳点评书法爱好者的作品,推动了襄阳书法家对内对外的交流,也调动了中小学生学书法的热情,培养和发现了一批颇具潜力的书法新人。在书写内容上,由往年的以襄阳元素等诗词文赋为主而逐渐多元化;在书写字体上,由以行书、草书为主发展为书写篆书者日益增多。

  2016年,襄阳市书协会员在省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上,取得了28件作品入展、14件作品入选、2件作品获得最高奖的好成绩。

  目前,我市有国家级书协会员50多人、省级书协会员250多人,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已成为主力。全市书法家,尤其是青年书法家每半月参加一次“襄阳雅集”,相互切磋技艺。今年5月份,全市90多名书法骨干参加了市文联和书协举办的集训,备战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

  近几年,市书协在主抓作品创作的同时,还着重培育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多次组织书法名家开展“翰墨薪传”进校园活动,积极培养书法教师和青年书法新秀,为他们搭梯子、搭平台创造条件。(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王艳萍)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1.png
  • 1.jpg
  • 1.png
  • 1.png
  • 1.pn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