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峪河:好一个隐逸之地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8-07-17
峡峪河村朴素的民居。 李秀林 摄

  保康县马良镇峡峪河村位于荆山南麓,与南漳县西北接壤,东接板桥镇,南临巡检镇,背靠保康县两峪乡,是一个以灵山秀水、深峡幽洞等自然景观与乡土建筑、墓葬石刻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古村落。

  小山村:遗世独立的桃源胜地

  峡峪河村以河命名,此河两岸山高壁峭、峡深谷狭,史称嘉峪河,又作嘉鱼河。清同治六年版《南漳县志》中共有6处均记为“嘉峪河”。在竹杖坡发现清咸丰年间护林石刻中有“立峡峪河”碑文。另外,在坎上发现光绪年间重修府君庙的残碑上也有“峡峪河”的刻文。道光年编《吕氏族谱》亦有记“葬于嘉鱼河旺泉咀”云云。

  村内以吕氏、齐氏家族为大姓,其家族墓地均立有清代墓碑。齐家老屋的一处墓葬,墓碑立石时间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距今已整整300年。对村史颇有研究的乡土学者张道虎说,这是他在村里发现时间最早的一通墓碑。由此可见,峡峪河村建村历史与荆山山区移民时间大致相同,一般认为是明末清初。

  峡峪河村1949年前属南漳县管辖,今归保康县马良镇管辖,现村子为原峡峪河村与刘家坪村合并而成。

  村子虽不大,却水系发达。村中的峡峪河蜿蜒群山之中,跌宕起伏,风光旖旎。两面有马头岩、枪旗岩、青龙山、天马岩等群峰夹峙耸立;兵马峡、两河口、石门河等峡谷,刀劈斧削一般的绝壁挺拔险峻;更有打扮洞、仙女洞等形态各异的洞穴深邃曲折;河中深潭碧波荡漾,怪石嶙峋兀立,珠瀑晶莹溅落。由于地处偏远山乡,原生态乡土风貌、纯自然景观得以保存良好。

  村内民居沿河而建,背山面水,随形就势。农户门前有耕地耕种,屋后有山林可提供柴薪,有村道贯穿全村,有两条路通往村外马良镇和巡检镇。

  大峡谷:穿村而过的美丽伤疤

  峡峪河发源于南漳县板桥镇火石垭,后聚薛家河而成,流经十余公里,在两河口处汇入沮水。

  最令人震撼的是溪流经过村内的一段峡谷——兵马峡。从村委会向溪流上游走约一公里就是兵马峡。兵马峡长约千米,峡的两侧是万丈绝壁,人行其中,只觉得呼吸急促。两道绝壁之间,最宽处不过8米,最窄处只有3米,仅容一车通过,站在峡底向上望去,仅见一线天空,人行其中,顿时感到一股凉气来袭。至于这道峡谷为什么叫兵马峡,是否如传说中的穆桂英曾经在这里领兵作战、伏击辽兵等,显然出自村夫野老之口,当然无从考证。

  从兵马峡向下走,沿线村舍建于山坡,这黄土夯筑的老屋让人有回乡的感觉。离村委会300多米的上游是峡峪河与薛家河交汇处,村民称这个小地方为桥子上。一个有六七户人家的自然村位于河流交叉处的左岸,河对岸是一大片水田,这在山区是非常难得的资源。山里的季节要晚一些,农民在地里扶犁耕田。河口有村民利用河水落差打碓的水车,本世纪初还有人采用古法造纸,现在只见一地颓败了。在张道虎的带领下,我们沿河上行,只见两岸悬崖高耸,河心险潭遍布,古藤悬垂。河里巨石嶙峋,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经年累月的河水冲刷,上面苔藓成斑,也偶尔有几簇从石隙里顽强冒出的菖蒲。河水在这些巨石清潭中穿流奔腾,泛起阵阵白浪,如雪似珠,并发出阵阵巨响。

  行走不远,张道虎指着前面河中心一块巨石说,这就是当地村民称奇的“雷打石”。放眼望去,这块褐色巨石,足有两三层楼高,兀自屹立在巨石和深潭之中,如同横卧在河中的怪兽。“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这块石头下面,有个足足一间堂屋大的深潭,深潭边有两个小石礅,支撑着雷打石。每年春天打一次雷时,潭下面有个碗大的洞,总会翻出白花花的鲩鱼。只是这块石头上世纪90年代在一次雷击后一分为二,留下一条可以容一人过的裂缝。”张道虎对家乡风物如数家珍。

  至于此石为何频频遭雷击?据考察峡峪河村“中国景观村落”申报工作的朱鹏飞教授说,这块巨石可能含铁量较大,容易过电流,所以才频频招致雷击。

  古山寨:构筑工整的清代洞寨

  由于历史上荆山山区流民较多,村内也多利用天然溶洞来作山寨防御。沿薛家河行走约两里路,就是打扮洞洞寨。抬头仰望,如同置身于天坑之中,四周俱是高耸的峭壁,显得特别幽静,只能听见流水的声响。继续前行,没走多远,看见左侧树林和藤蔓中,隐藏一条十几米长、高六七米的石墙,从石墙垒砌面看,比较平整,砌工十分讲究,绝不是仓促修建而成。山脚下,一座依山势而建的石寨,展现眼前,寨墙大多已经倒塌,到处都散堆着烂石。让我们惊奇无比,真没想到此深山之处,竟有如此的古寨遗址,也不禁想到先民在乱世为了避祸是多么艰难。

  进入寨内,可见寨子整体依岩洞地势而建,西高东低呈斜坡状,有100多米长。由于建在崖壁下面,上面凸出的崖壁,刚好为下面日常生活起到挡风避雨的作用,所以寨内比较干燥。寨内有许多土墙隔成的小房间,房间的墙壁上,尚遗留有烟熏的痕迹。墙顶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藤叶,扒开脚下的枯枝残叶,用黄土夯实的地面很平整。

  张道虎说,还有一个王家寨也很值得注意。

  人过兵马峡一直前行,行至一垭口处,一块巨石兀然而立。回望来时路,一沟乱石犬牙交错,垭口处也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右前方陡直崖壁下,一处人工石筑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寨子东西长约30米,最宽处约7米,墙高约4米。寨子一端有一个内大外小的瞭望孔,深约2米;墙上有箭道,以便巡逻防御;寨内建有夯土墙房屋,格局基本完好,房前平地上留下一个石磙。

  张道虎说,这个寨子1949年后还住过村民,寨子当年是由王、刘等四姓村民联手修建而成。

  古渔法:隐逸深山的传统劳作

  峡峪河是一条自然河流,优良的生态环境,各种野生鱼的美味让人垂涎欲滴。村民至今采用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捕鱼方法,不管是无钩法还是赶网子,其方法的独特不得不让人惊叹这里勤劳先辈们的智慧。

  峡峪河村一直流传着一种钓鱼不用钩的方法。

  每年夏季暴雨洪水过后的一两天,河水稍退,河岸边的柳树下、石头上总有人一手提竹筐,一手握鱼竿,卷着裤管,或蹲或站在河水边。他们是在钓鱼,使用的就是峡峪河一直流传的无钩钓鱼法。村民选择在洪水还浑浊不清的时候,在竹园里砍一根一米左右的细竹棍,再用手搓一条麻绳,麻绳一头系竹棍,另一头留四五个麻绳须,长三四寸,在麻绳尾部系如小石块之类的重物当做“坠子”。再在房前屋后挖十来条蚯蚓(本地叫曲蟮),摘几根路边的狗尾巴草梗,把草梗从中对折,折的部位连着麻绳其中的一条须,把食指和拇指捏着蚯蚓一头,用草梗一头穿进蚯蚓体内,把另一头拉出来,取掉对折的草梗,麻绳须打结,防止蚯蚓滑落,这样整个无钩的鱼竿制作完毕。

  选择水势平缓或者杂草丛生的河边,抛下蚯蚓须,手握鱼竿,等待鱼儿上钩,可以抽烟,也可以谈笑,因为河水浑浊和流水响声,鱼儿都觉察不到。当感觉麻绳下面有鱼儿扯动时,稍等数秒,猛提鱼竿,数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正挂在蚯蚓须上……

  除了无钩钓鱼,许多村民家里还有一种下河撮鱼的工具——赶网子。

  赶网子用竹篾编制而成,四根粗竹片为肋骨,前面是用木条弯成拱形的把手,再由百余条(也有老人说是108根)细篾经过起底、编织、锁口等工序,最后将细篾尾收扎一起,使其向上翘起,整个赶网子就像一条张着大口的鲨鱼。

  用赶网子捕鱼也要在暴雨洪水过后的一两天,一般有两三人操作,选择水渠或者河道水流湍急处,一人把赶网子逆向放在浑水中立稳,一人在三四米处手拿木棍或者耙子等工具拨弄水流,旮旮旯旯儿都不放过,受惊的鱼儿仓皇从石头缝、水草丛里逃出,慢慢将鱼儿赶到赶网子处,扶赶网子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提起赶网子,旁边拎鱼篓的人立马上前收鱼,小的放生,大的就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峡峪河流传的古渔法,无论是哪一种都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则。(通讯员 李秀桦 张道虎)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1_02_副本.jpg
  • ad_2018qmj.jpg
  • 1.jpg
  • 图.jpg
  • 1.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