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峪河:与世无争的隐逸之地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8-06-26
峡峪河村朴素的民居

  保康县马良镇峡峪河村位于荆山腹地,不仅有构筑工整的清代山寨、生态环境优良的峡峪河,而且民风民俗、民间文艺传承较好,至今仍保留着荆山山区浓厚的乡情乡韵。

  古山寨:构筑工整的清代洞寨

  由于历史上荆山山区流民较多,村内也多利用天然溶洞来作山寨防御。沿薛家河行走约两里路,就是打扮洞洞寨。抬头仰望,如同置身于天坑之中,四周俱是高耸的峭壁,显得特别幽静,只能听见流水的声响。继续前行,没走多远,看见左侧树林和藤蔓中,隐藏一条十几米长、高六七米的石墙,从石墙垒砌面看,比较平整,砌工十分讲究,绝不是仓促修建而成。山脚下,一座依山势而建的石寨,展现眼前,寨墙大多已经倒塌,到处都散堆着烂石。让我们惊奇无比,真没想到此深山之处,竟有如此的古寨遗址,也不禁想到先民在乱世为了避祸是多么艰难。

  进入寨内,可见寨整体依岩洞地势而建,西高东低呈斜坡状,有一百多米长。由于建在崖壁下面,上面凸出的崖壁,刚好为下面日常生活,起到挡风避雨的作用,所以寨内比较干燥。寨內有许多土墙隔成的小房间,房间的墙壁上,尚遗留有烟熏的痕迹。墙顶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藤叶,扒开脚下的枯枝残叶,用黄土夯实的地面很平整。

  向导张道虎说还有一个“王家寨”也很值得注意。

  人过兵马峡一直前行,水落石出,沟成了一条干沟。行至一垭口处,一块巨石兀然而立。回望来时路,一沟乱石犬牙交错,垭口处也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右前方陡直崖壁下,一处人工石筑建筑赫然出现眼前。寨东西长约30米,最宽处约7米,寨墙高约4米。寨子一端有一个内大外小的瞭望孔,深约2米。寨墙上有箭道,以便巡逻防御。寨内建有夯土墙房屋,格局基本完好,房前平地上留下一个石磙。张道虎说这个寨子1949年后还住过村民,寨当年是由王刘等四姓村民联手修建而成。

  古渔法:隐逸深山的传统劳作

  峡峪河是一条自然河流,优良的生态环境,各种野生鱼美味让人垂涎欲滴。村民至今采用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捕鱼方法,不管是无钩法还是赶网子,其方法的独特不得不让人惊叹这里勤劳先辈们的智慧。

  峡峪河村一直流传着一种钓鱼不用钩的方法。

  每年的夏季暴雨洪水过后一两天,河水稍退,河岸边的柳树下、石头上总有人一手提竹筐,一手握鱼竿,卷着裤管,或蹲或站在河水边。他们是在钓鱼,使用的就是峡峪河一直流传的无钩钓鱼法。村人选择在洪水还浑浊不清的时候,在竹园里砍一根一米左右的细竹棍,再用手搓一条麻绳,麻绳一头系竹棍,另一头留四五个麻绳须,长三四寸,在麻绳尾部系如小石块之类重物当做“坠子”。再在房前屋后挖十来条蚯蚓(本地叫曲蟮),摘几根路边的狗尾巴草梗,把草梗从中对折,折的部位连着麻绳其中的一条须,把食指和拇指捏着蚯蚓一头,用草梗另一头穿进蚯蚓体内,把另一头拉出,取掉对折的草梗,麻绳须打结,防止蚯蚓滑落,这样整个无钩的鱼竿制作完毕。

  选择水势平缓或者杂草丛生的河边,抛下蚯蚓须,手握鱼竿,等待鱼儿上钩,可以抽烟,也可以谈笑,因为河水浑浊和流水响声,鱼儿都觉察不到,当感觉麻绳下面有鱼儿扯动时,稍等数秒,猛提鱼竿,数条活蹦乱跳的鱼儿正挂在蚯蚓须上……

  除了无钩钓鱼,许多村民家里还有一种下河撮鱼的工具——赶网子。

  赶网子用竹篾编制而成,四根粗竹片为肋骨,前面是用木条弯成拱形的把手,再由百余条(也有老人说是108根)细篾经过起底、编织、锁口等工序,最后将细篾尾收扎一起,使其向上翘起,整个赶网子就像一条张着大口的鲨鱼。

  用赶网子捕鱼也要在暴雨洪水过后的一两天,一般有两三人操作,选择水渠或者河道水流湍急处,一人把赶网子逆向放在浑水中立稳,一人在三四米处,手拿木棍或者耙子等工具拨弄水流,旮旮旯旯儿都不放过,受惊的鱼儿仓皇从石头缝、水草丛里逃出,慢慢将鱼儿赶到赶网子处,扶赶网子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提起赶网子,旁边拎鱼篓的人,立马上前收鱼,小的放生,大的就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峡峪河流传的古渔法,无论是哪一种都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则。

  升号匾:薪火相传的荆山民俗

  峡峪河村地处荆山腹地,民风淳朴,礼数周到,至今在民间仍然保留着淳厚的风土人情和原生态的民间文化,其中升匾就很具有代表性。每逢村民家有婚嫁、乔迁、寿诞等喜事,亲友中的至亲之人,精心制作匾额前来祝贺,以显示对其地位的尊重或与东家的特殊关系。匾额须预先定做,请名笔题写,然后精雕细刻,上漆描金,择吉日请乐队专门护送,在送、接匾过程中可以逗趣调侃,说古斗诗,亦可谈荤取笑,以活跃现场气氛。升匾时,请当地德高望重的知客先生,说吉庆(押韵的吉祥话),鸣炮奏乐,举行升匾仪式,以显庄重。因为升匾之时,同时有长号伴奏,故也叫“号匾”。整个过程一般由送匾、接匾、暖匾、赞匾、升匾等几个步骤组成。

  50岁的村民王建荣是村里有名的知客先生,举凡村里办红白喜事、玩龙舞狮,样样在行。今年正月十五,村里将升号匾民俗搬到县城的拜年舞台上,让更多人领略了荆山民俗浓厚的乡情乡韵。(李秀桦 张道虎/文 李秀林 胡春东/摄)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ad_2018qmj.jpg
  • 1.jpg
  • 图.jpg
  • 1.jpg
  • QQ截图20170628193217.pn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