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堰:“刻木事亲”的孝子故里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8-05-08
刻木事亲(资料图片)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一直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其中位列“二十四孝”第十一的汉代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就发生于南漳县。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这期“国学课堂”,特别邀请南漳县文化学者、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的杨峰先生介绍近两千年前的孝子故里。

  记者:“二十四孝”里的“刻木事亲”是段什么故事?

  杨峰:“刻木事亲”讲的是汉代的丁兰,幼年时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辛苦养育之恩,但自己长大后却没能尽到奉养父母的孝心,于是就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侍奉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湖北通志》《襄阳府志》《南漳县志》都相继记载了孝子丁兰寓居南漳时“刻木事亲”的基本史实,这些志书均明确表达了丁兰故里——“刻木谷”的具体位置:“县北六十里”“襄南两县交界处”“北至隆中,不二十里”。

  记者:“刻木谷”具体在南漳什么地方呢?

  杨峰:从志书来看,“襄南两县交界处”指南漳县九集镇与襄城区欧庙镇交界处。九集镇向襄阳市区嵌入最深的即南漳东北边缘的丁集,当地历来俗称丁家集。丁家集,顾名思义,就是丁姓人户繁盛与集聚之地,也极有可能为丁兰后裔的族居之所。这里是古往今来人们往来襄阳城与南漳的必经之地,故历来被称作“南漳的东大门”。“北至隆中,不二十里。”毗邻丁集东北,向东凸出的只有一处弹丸之地,那就是如今的泉水堰村。考泉水堰村与襄城区接壤处至古隆中,距离确实不过20里。至于“县北六十里”,依如今南漳县城位置而言,令人费解。其实南漳汉代的县名叫临沮,今位于清凉河入蛮河处的临沮城遗址,正好处在丁家集以南约60里的地方,所以这一表述当是以汉时临沮县治而言了。

  综上所述,“县北六十里”“襄南两县交界处”“北至隆中,不二十里”,三线聚合,汇集一点,给出了旧时“刻木谷”的准确坐标——九集镇泉水堰村。而从现场踏勘来看,这里东西两面各有新岗、十五里岗夹峙,中间是长流不息、浩荡至今的萝葳荡,以丁兰“刻木事亲”典故名之“刻木谷”实在妥帖。除了“刻木谷”,当地还有“孝子桥”。

  记者:丁兰故里的“孝子桥”志书上有哪些记载?

  杨峰:《南漳县志》收录有6篇关于“孝子桥”的记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历朝历代官、民两方对丁兰“刻木事亲”的推崇与敬仰。南京国子监学正张维祯《重修孝子桥记》曰:“其(南漳县城)东七十里而遥距泉水堰一里许,旧有丁兰桥。相传为汉孝子刻木故里。”这是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冬所立碑记。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10月,张维祯受命校审县志,由此地入南漳,曾经不得不停车坐等,望水兴叹,竟致整夜不得渡河。便与时任南漳知县廉第商议重修“孝子桥”,主动捐钱并号召属下人等一并捐款辅助,历时整整一年于万历四十一年10月完工。

  记者:史载有关“孝子桥”的记录,你认为哪篇最重要?

  杨峰:据我掌握的史志,我觉得是《南漳县志》中署名为“文林郎南漳县知县刘朝杰撰文”的《孝子桥记碑》。立碑落款时间为嘉靖丙寅暮春,即公元1566年春末,距今已逾450年之久。刘朝杰时任南漳知县,其碑记虽然很短,但向后人透露了三条重大信息:在刘朝杰之前,桥名非“孝子桥”而谓“丁兰桥”。因念“行道之人皆直斥其名而不恤”,愧对“漳邑以丁公为乡之先贤”,“余因砌石改为孝子桥”。很明显,自刘朝杰任南漳知县始,“孝子桥”名才被正式确定并一直延续下来。这就是在他之后,相关碑记皆统称“孝子桥”的直接起因。其二,在刘朝杰之前,关于“孝子桥”的石碑已存在相当数量,“镌诸碑于道左者”即是明证。由此可以看出,在公元1566年之前的历朝历代,均十分看重丁兰“刻木事亲”的孝行,并立碑旌表于后世,这无疑显示了丁兰故里在南漳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此外,在刘朝杰之后,这些古代石碑皆尽数并列于“道左”,即坐落于直通“孝子桥”所在河岸古道的左边。这当然也是刘朝杰导演的又一“杰作”。在他之前,因丁兰孝亲至深历时久远,历代所立石碑较多且杂乱无章,有碍观瞻,于是这位知县大人才有此般调整吧。

  记者:以上多是历代文献记载,现在泉水堰村可有什么物证?

  杨峰:丁兰故居遗址在泉水堰村五组。2015年5月我去该村实地考察的时候,村里还存有两通保存完整的硕大石碑。只是碑面光滑如镜,若不俯身贴近细察,很难发现原刻碑文。其中较大古碑的正中,可见竖书“孝子桥”三大字。经与《南漳县志》所载铭文对照,我发现这通古碑正是明朝刘朝杰所撰写的那篇《孝子桥记碑》。该古碑为“白矾石质,高194厘米,宽75厘米,厚20厘米”。而据现有史料记载与当地村民反映,“孝子桥”附近河道里,还残存三四通古石碑。因此,这些古碑的出现,为丁兰故里的泉水堰村提供了重大实证,弥补了南漳县之前缺乏孝子丁兰实物依据的缺憾。

  记者:古代“孝子桥”建在泉水堰哪儿?是什么规格结构?

  杨峰:“孝子桥”,就南漳一方而言当然在泉水堰村五组。它横跨襄城区卧龙镇褚庙村与南漳县九集镇泉水堰村之间,1949年后因下游修水库蓄水而淹没于一湾碧水之下。当地人称这片水域叫萝葳荡。此荡原为古河道,水从古隆中山下发源。过去没大兴水利建设之前,每逢夏秋汛期山洪暴涨,时常会有大片田地被淹。因此,昔日“孝子桥”屡被冲垮,造成古人过河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据当地人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天干抽水抗旱时,不少村民目睹了长久淹没于水下的“孝子桥”。“孝子桥”整体为石桥,由精心打磨的石礅和长石板构成,长度约20米,宽度可通行一部马车。张维祯《重修孝子桥记》记载过“孝子桥”数据。当年他对落成的孝子桥作记曰:“因山鞭石,即故址竖石桥,为孔二,为长三丈五尺,高一丈八尺。”

  记者:丁兰故里底蕴深厚,一直都是南漳极富特色的历史人文古迹吧?

  杨峰:是的,尤其是“孝子桥”,作为古代出入襄阳城和南漳县的交通古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独特的连续性与地域性,也凸现难得的社会性与公益性。在有丁兰记载的漫长历史时期,南漳重修孝子桥的相关碑记延绵不断,此所谓悠久性、连续性与地域性。修桥资费多由官员捐俸、民间捐助,由官、民两方同心协力而成,显示了很强的社会性与公益性。可以说,自丁兰“刻木事亲”开始,“孝子桥”就一直续写着人们行善积德、彰扬孝贤的人文故事。这种自觉的历史风尚,悠悠连绵近两千年。

  记者:丁兰之孝与其他“二十三孝”相比,有何特殊之处?

  杨峰:丁兰之孝,相比其他“二十三孝”之所以让人刻骨铭心,特别之处是其他孝贤尽孝时父母均在世,乃是“实孝”;而丁兰尽孝时父母均不在世,乃为“虚孝”。二者虽都孝心尽存,但丁兰之孝凸显孤苦凄绝,迫于无奈地别出心裁,堪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千古绝唱。它背后所隐含的深沉孝道令人肝肠寸断,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让千秋万代的人们为之动容,从而引发后世子孙反思父母养育之苦,激发对父母的感恩报答之心,启迪并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社会风尚。这正是汉孝子丁兰“刻木事亲”所赋予的重大现实意义。

  (全媒体记者王涛整理)

  相关链接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郭居敬(元)《二十四孝·刻木事亲》

  丁兰,汉之孝子也。昔以其名名斯桥焉。虽圮坏几,行道之人皆直斥其名而不恤。呜呼,名所独也,周人有讳礼。顾漳邑以丁公为乡之先贤,百世闻风而起敬者如之,何其名之?余因砌石改为孝子桥,镌诸碑于道左者。嘉靖丙寅暮春之朔也。

  ——刘朝杰(明)《孝子桥记碑》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ad_2018qmj.jpg
  • 1.jpg
  • 图.jpg
  • 1.jpg
  • QQ截图20170628193217.pn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