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孤悬漳河崖壁的山村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8-04-17
村落中心王家庄俯瞰

  观音岩村位于南漳县肖堰镇西北部,北与薛坪镇接壤,西与板桥镇交界,东与本镇青龙湾村、南与幸家坪村相邻,距肖堰镇约30公里。村内按王、赵、任、敖等姓氏的移民分别形成小聚落,由王家庄、赵家湾、柳树湾、任家山、敖家坑等较大自然村组成。

  五大姓氏聚族而居

  观音岩史称观音崖,其村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清同治之前称任家堡,在民国时更名为观音岩。该村是一个由来自河南移民王家、赵家、都家、任家家族所组成的移民村落。

  我们在村中心所在的王家庄发现最早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相远的墓碑,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靖夫妇墓碑。移民史专家张建民著《湖北通史·明清卷》记载:“明清时期是湖北人口急剧变动的时代,特别是人口流动方面,变动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四方流民、移民集聚的中心地区之一,湖北接受了大量的外省人口落居。”“邻近之陕西、山东、四川、湖南以及江西各得地理之便,构成鄂西北山区流民、移民的主要来源。”具体到观音岩,几大家族都称自己是从河南来的移民,甚至柳树湾的都姓后裔说村中大柳树也是从家乡带来的树苗长成的。

  “雍正、乾隆年间是各地流民、移民落居鄂西北山区的高峰时期,流民、移民的来源较明代更为广泛……襄(阳)各属州县锄山稞地者,接踵而至。”张建民又称,明清时期落居的外来流民、移民在人口总数中占主导地位,是鄂西北山区社会的一大特点。

  由此可见,观音岩村落形成史可追溯至清朝康熙或更早,后经200多年的不断开拓垦殖,人丁繁衍生息,村落规模越来越大。现村内人口仍然保持王、赵、任、都、敖五大姓为多数的局面,且每个自然村大姓家族相对稳定。

  由于荆山山区平地稀少,村落不能集中大规模建设,因此观音岩村以王家庄为中心,周边散落赵家湾、柳树湾、任家山、敖家坑等大的自然村,皆位于山间谷地或山腰,背后依靠大山,门前为耕地;庙宇多建于山顶,山寨多位于地形高峻险要的断崖处。

  因山区土地稀少,先民多依山坡建房,既节约土地也便于获得山林资源。东部有县道从贺家坡通往肖堰、薛坪等地。西南部有一条古道通往漳河,历史上有造纸厂,至今残存纸坊。

  传统建筑因地制宜

  观音岩村委会所在地王家庄是村内的最大聚落,也是村中心。由王姓修建的三排住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有五栋天井院民居,行列式整齐排列,纵横两向皆有巷道连接,从南到北、由低到高依山就势、层层升高递进,井然有序。

  在王家庄,民居建筑较完好的是王立焕、王国珍老宅。王立焕老宅依山而建,是村内现存最早的民居,是王氏家族兴盛时建造。民居坐北朝南,负阴抱阳;四周山峦环抱,藏风聚气。民居位于村中北面较高位置,是二层的土木结构建筑,外墙为夯筑土墙,屋顶铺以青瓦,外观厚重沉稳、风格质朴,与山体和农田环境融为一体,仿佛从山中生长出来。民居开间三间,一进天井院,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轴线上布置有大门、堂屋,厢房分列于中轴线两旁,烘托陪衬厅堂。建筑外观封闭,但天井院内则成开放空间。进入民居内部,天井院别有洞天,如门枕石、门槛石上皆雕有祥云瑞兽或吉祥图案,寄托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王立焕的故事在观音岩可谓无人不晓。传说王立焕身高八尺,会飞檐走壁,豪侠仗义,劫富济贫。当地人称他为草寇,官府称之为土匪,常派人捉拿他,但每次都因他武艺高强而无法将之归案。

  王国珍老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是一座二层天井院式的建筑。建筑为青瓦屋面,硬山形式,外观厚重沉稳,色彩朴实淡雅,民居开间三间,两进天井院,前小后大,是典型的中轴对称的天井院式布局。中轴线上布置有大门、厅屋和堂屋,厢房分列于中轴线两旁,烘托陪衬厅堂。东西厢房的硬山屋面与厅屋屋顶方向垂直,使得立面造型高低起伏,颇为活泼秀丽。正立面檐口下以砖砌仿木结构的斗拱作为装饰,檐下还绘有“暗八仙”的彩绘。

  王国珍,清代晚期人,曾组织修建村内高峰寺(锅盖洞侧),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高峰寺碑记》记载:“邑士人王国珍,目睹神伤,倡首公议。邀同众姓各捐赀财,买办砖瓦,复修宫殿,重装金像,革故鼎新,功成告竣。”从中可以看到王国珍还是昔日乡村贤达。(本文图片均为王晓强拍摄)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ad_2018qmj.jpg
  • 1.jpg
  • 图.jpg
  • 1.jpg
  • QQ截图20170628193217.pn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