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越调 重放异彩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7-09-28
谷城县非遗普查小组在紫金镇发动群众深入普查。 通讯员 黄远升 摄
湖北越调《打金枝》。 通讯员 谷文 摄
湖北越调《张大婶教女》。 通讯员 谷文 摄

  谷城县有着3000多年历史,民间蕴藏着大量原生态传统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谷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2006年10月,文化部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逐步建立。湖北省当年即开展“非遗”资源普查。但谷城县“非遗”保护工作因种种原因一度落后,直到2014年,谷城“湖北越调”成功被国务院收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国家级“非遗”名录实现“零”的突破,离不开谷城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艰苦卓绝的挖掘,更离不开这位微笑中透着刚毅的艺术家慧眼识珠。她叫李春阁,出生河南,17岁进入谷城县剧团,常年进村入户演出,对谷城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

  2007年底,李春阁调任县文化馆馆长,并兼任刚刚成立的“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她和同事们勠力同心,全力抢救正在消失的遗产。

  湖北地处中原,东西南北文化在此交汇,民间艺术非常丰富,仅地方戏曲就有22种之多,湖北越调便是其中之一。湖北越调俗称大越调,是明代秦腔传入襄河一带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的剧种,清乾隆年间已有相当的影响力,主要流行于谷城、襄阳一带。

  时代的变迁让这个曾经流传广泛的戏种渐渐走向消亡,鲜有人知。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春阁在一本书上看到“湖北越调曾在谷城一带流传”,便引起了她高度重视。她立即请相关专家考证这个戏种的价值,并多方调查该戏种在谷城的现状。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她听说湖北越调的传承人还健在时,高兴得夜不能寐。

  城关镇的叶祥成和他的堂兄叶东升是湖北越调的传承人,李春阁找到两位老人时,他们都已年逾古稀,没过多久,叶东升老人就因病离世。李春阁痛惜不已。抢救“非遗”就是和时间赛跑,她加快了工作的步伐。2009年,李春阁利用“十一”长假,花重金将叶祥成老人远在深圳的两个女儿请回谷城,为老人演唱的越调录音,并请老人以口述的方式记录下演唱所需要的各类乐器。

  有活力才有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性保护,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不断传承,才能让濒危文化不在历史长河中沦为博物馆里的展品。谷城县“非遗”保护中心大力开展创作、演出、培训,复排传统剧目《打金枝》,并在全省地方戏展演中荣获二等奖。

  借着湖北越调申遗成功的东风,谷城“非遗”挖掘整理工作全面铺开。2008年至今,谷城县“非遗”保护中心及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和热心民间艺术的志愿者们,克服重重困难,深入乡村农户。没钱,他们就想方设法四处筹措资金;没人,就全员分组行动;交通不便,就徒步跋涉……一年365天,严寒酷暑,披星戴月,李春阁和她的同事们在抢救“非遗”的路上一刻也不敢停歇。

  十年来,他们采访民间艺人3058人次,发现有价值的“非遗”线索1138条,初步摸清了谷城“非遗”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截至目前,谷城县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5个、市级17个、县级42个。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图.jpg
  • 1.jpg
  • QQ截图20170628193217.png
  • TIM截图20170527213646.png
  • 1.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