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乡村的变迁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9-06-18

   

今年5月 襄阳市摄影爱好者蓝领老师用无人机空中拍摄小乡村 作者供图

  我的家乡,坐落在襄阳西部,汉江中游西岸的一个小乡村。这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家乡借助改革春风,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为契机,续写出小乡村焕颜重生的新篇章。 

  6岁那年,我远离了故乡,跟母亲来到父亲部队随军。自从离开后,我的心就变成了一只风筝,始终被故乡的线牵着。怎么也忘不了一望无际的田野、清脆悦耳的蝉鸣声、勤劳善良的乡亲、天真纯朴的小伙伴,还有一排排温暖的泥巴房……这是一份难忘的乡情记忆,更是一缕浓浓的乡愁。 

  前几年,有幸回乡,走在回乡的路上,儿时的村庄淹没在记忆里,熟悉的小路、池塘,儿时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地方,如今,可喜的变化让小乡村旧貌换新颜。 

  儿时记忆里的故乡土路,如今变成了柏油马路;出远门靠自行车,变成通到村口的公交车;村口的水井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直通入户自来水;以前一到雨季就漏个不停的破房子,现在也成了外观统一的小洋楼;夏天纳凉靠大树也成了历史,不少人家装上了空调,冬暖夏凉;家家户户用上了整洁卫生厕所,乡亲们说,这些都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 和“厕所革命”带来的新气象。村里不再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景象……村民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记忆中的五月,每年三夏是父辈们最忙的时间,为了尽早让成熟的小麦收割,他们往往天不亮就要下地,趁着晴好天气加紧抢收。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农业机械,一代代人就是靠镰刀把麦子割倒、然后运回、碾打、晾晒、收储,这无不体现出父辈的辛劳。如今,三夏季节收割机、拖拉机穿梭驰骋在乡村田间,宛如一副徐徐展开的新农村建设的和美画卷。  

  乡村的变化,都得益于国家好政策的制定出台,得益于父老乡亲们的勤劳耕耘,走进乡村的大街小巷,建设美丽乡村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各类文化宣传、标语和乡村文绘图画巧妙的融为一体,成为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充满着乡村气息和时代感,村村通公路旁一盏盏太阳能路灯,闪烁着满满的幸福味道。  

  今天,乡村的变化,不仅是物质生活改变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改变。村里开辟了健身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过去村民单一的娱乐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现在,更多人愿意在广场上锻炼身体。有时间的年轻人,则把剩余精力投放在乡村图书室或者学习网络技术上。有不少村民家里安装了宽带网络,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宣传和直接销售农产品,拓宽了销路,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一些退役军人、大学生返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在乡村特产中发现商机,他们不满足于线上找到农产品销售,还开发了线下产品——农家乐,并通过互联网招揽四方来客。这“线上线下”的产品,让家乡的人们生活得更丰富、更富裕了。  

  在家乡,说起现在的生活,堂弟告诉我,5年前家里建起了三层小洋楼,前年要了二胎“小宝”,去年又添置了小汽车,现在的生活已是幸福满满,心里别提多舒坦了。堂弟一家的变迁只是家乡巨变的一个缩影,看到家乡一年年变化,它凝聚于追梦深处的,是一代代人勤劳奋斗与追求。今天,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好,乡村的变化越来越大,生态乡村风景美如画,也让远离家乡的人们,心中多了一份踏实与希望,在遥远的祝福,默默的关注,深深的牵挂。 

  这些年,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也让这座民风淳朴的小乡村承载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在乡村振兴中的家乡还会发生更多的蝶变,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美丽富强的中国乡村也将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 (作者:徐昭)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1.png
  • 1.png
  • 1.png
  • 1.png
  • 2.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