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桢伦的“幕后”传奇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8-05-30
陶桢伦

  过去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皮影戏是山区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之一。 

  1949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南漳西南山区雷坪一带,声音洪亮、风趣幽默、演技精湛的“凉泉皮影戏”传承者陶桢伦已是家喻户晓的“名人”,甚至红到了远安、保康。 

  书香门第的皮影缘 

  凉泉,地处南漳板桥镇老湾村,是同治版《南漳县志》上记载的“四十八大泉”之一,此泉因四季清凉长流而得名。 

  凉泉旁,建有清道光年间进士陶志正的府第,此地清初以来一直是陶氏族人聚居地之一。“凉泉皮影戏”掌门人陶桢伦,1939年出生在这个书香门第,陶志正就是陶桢伦的高祖。 

  陶桢伦自幼爱听大人们讲故事,识字后书不释手。初中毕业时,他已熟读了《说唐》《三国演义》《二十四孝》等名著,对于《二度梅》《西厢记》等爱情故事,更是了然于心。 

  高中毕业后,恰逢农村“三自一包”(自负盈亏、自由市场、自留地和包产到户),他返乡务农,耕读传家。 

  陶桢伦爱上皮影,缘于偶然,亦有天赋。 

  1962年正月,一个叫王友交的陶家远房亲戚带着戏班来老湾村唱皮影戏,好奇的陶桢伦跟随皮影戏班子,边看边学。 

  王友交不仅没有干预陶桢伦学皮影,还教陶桢伦根据剧情变化和人物个性把皮影晃得栩栩如生。王友交手把手教唱、教晃,陶桢伦心领神会。 

  三天皮影戏演出结束后,王友交对陶桢伦说,你皮影玩得好了,就置办一套家什,搭台子表演给大伙儿看吧。 

  然而,在陶桢伦准备成立皮影戏班、购买道具时,其父母认为“晃皮影”是不务正业,坚决反对。 

  陶桢伦软磨硬泡好几天,最终得到了父母三条意见——晚上晃皮影,白天照常劳动;只能晃英雄好汉,不得唱黄段子;自筹银钱购置皮影,不得给家里增加债务。 

  于是,陶桢伦把兄弟、堂兄弟等五人拉进皮影戏班,翻箱倒柜找出一面其高祖“中举”时用的“大筛锣”,买来鼓、镲等打击乐器,在还没有皮影的夜里就开始排练起来。 

  “分期付款”买下邻村艺人祖传皮影 

  1962年3月的一天早上,陶桢伦得知邻村皮影艺人王以信拟出售一箱皮影的消息后,顾不上吃早饭,飞奔五六里山路,央求王以信将皮影卖给他。 

  王以信念及与陶家的关系,开价200元。尽管对于那箱皮影而言,200元已是“挥泪”价了,但对于陶桢伦来说,要挣三年工分还要不吃不喝才能攒下来。 

  陶桢伦咬咬牙,还是决定买下来,与王以信商谈了“一次定价,分期付款,首付一百元,三年还完”的结算方式后,买下共58个头像、116个人物正身。 

  这些皮影均是用牛皮、羊皮熬制成胶状后,经加色、凝固、压模、冷冻,制成厚薄均匀、晶莹剔透的胶片,再由技艺精湛的雕匠,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造型将胶片裁剪、雕刻出头、手脚、身躯等,用细小的麻绳拼接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皮影人”。 

  王以信还告诉陶桢伦,这皮影家什是他家祖传的,到他这一辈,已有150多年了。 

  道具齐全后,陶桢伦的戏班子个个兴高采烈,一夜连一夜地在自家堂屋外演出,百余乡亲挤满了“三进院”。 

  在“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不娱乐,就错过了人间好时节……”的开场白里,打击乐有板有眼的伴奏下,将“皮影”人物有说有唱地晃起来。 

  人们踮起脚看,张着耳朵听,叫好声此起彼伏。 

  “凉泉皮影戏”自此兴盛起来。 

  靠悟性制造诙谐剧情 

  自1962年至2015年板桥镇举办“三月三”民间艺术节止,陶桢伦演皮影戏220多场次,镇上逢年过节、添丁祝寿等,都少不了他。有时演出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个月,热闹非凡。 

  《薛仁贵大破摩天岭》这台戏,哨兵向薛仁贵报告敌情时,表演者用“秉秉秉、报报报,大事不好了哇”“来了多少人”“大的小的、秃的怪的、麻的癞的……反正来得不少哇”等问答形式说出敌人来势凶猛。“元帅骑上白龙马,手握兵器下命令,前头三千后八百,随我征战走一程”一唱完,一声“杀”喊出,顿时鼓声大作,杀声震天,人仰马翻,将观众置身于两军交战的意境中。 

  陶桢伦对皮影文化和民间艺术有着天然的领悟。为缓解观众的困乏,他在操作“哨兵”的“影子”时下了功夫。 

  一声“哎呀,随他们怎样交战,我去看会儿风景再说呀”,随后,用一连串儿方言说道:“我东一叉(形容无精打采),西一叉,一叉叉到茅草洼,洼里有个好人家,养只猫子三条腿,养条狗子无尾巴。放下这,不说它,这家还养了三男娃,大男娃是个冬瓜扁,二男娃是个扁冬瓜,三儿子长得好,可惜是个麻疙瘩……” 

  随即几句“只顾观景,他们打得啥样了”的自言自语,再切换至酣战的场面,令观众哄堂大笑。 

  陶桢伦表演的“凉泉皮影戏”,唱腔属“南调子”,以一唱众和的形式演唱。有《说唐》《说岳》《水浒》《西游记》等百余个剧目。 

  这些剧目没有条文和唱词。表演时,全靠艺人根据历史故事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其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成为“凉泉皮影戏”的主要特征。 

  如今,陶桢伦年近八旬,还没有弟子,其兄弟、堂兄弟均是耄耋之年,加之其于去年迁往县经济开发区居住,皮影戏对于南漳西南山区人们,恐怕只能是挥之不去的记忆了。(陶书云/文 艾子/摄)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ad_2018qmj.jpg
  • 1.jpg
  • 图.jpg
  • 1.jpg
  • QQ截图20170628193217.pn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