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图书填补人们的碎片化时间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7-11-06
  国内首家设置在医院内的24小时图书馆落户北京东区儿童医院,有望年底开放。在医院就诊的患儿和家长及医院附近的居民,都可到这里借阅图书。同时,纳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联网馆,可全市通借通还。除了图书,朝阳区图书馆还将提供自助借还书机等图书和设备资源;医院将采购书架、图书,并对图书区域进行整体设计和装修。(111日 燕赵晚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而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应用普及,人们每天大部分的空余时间被影视剧、电子游戏所占据,图书似乎已被这个信息时代打入冷宫。图书进医院可以说是一场漂亮的逆袭之战,利用人们看病期间的空虚时间,来上一点点书籍的精神慰藉,可以说恰到好处,也让人们看到了图书走进大众生活视野的新希望。但要想让书籍真正在人们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图书的类别选择应人性化。近些年来,通过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图书进校园、农村、社区、军营等活动广泛开展,学校、乡镇、街道等地方也陆续建立起了书屋,老百姓身边可以看到的书已经逐步丰富了起来。但由于图书的种类过于单一、内容枯燥等原因,使得大部分图书处于沉寂状态,以致农民空闲时间在书屋打麻将、居民到书屋下棋等现象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在送书、建设书屋的时候多考虑一下读者实际,多一些趣味性的书、多一些通俗类的书、多一些时间新的书,先引导读者的兴趣,这样才能创造机会让读者去接触有深度的书。 

  图书的阅读场所应广泛化。尽管现在电子图书以其方便、快捷性,正在快速兴起,但其中大部分是言情、凶杀等内容的网络文学,培养阅读兴趣比较稳妥的办法还是要靠纸质图书。现在纸质图书多数集中于学校、公立图书馆,这里聚集的多数是要准备考试的学生以及一些寻找专业知识书的人,比较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兴趣读书的人不大可能专门跑到图书馆去借书读。因此,应该将免费借阅图书在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推开,为比较正规、规模大的酒店、宾馆配备图书,在一些公共服务窗口摆放图书,也就是说要让图书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图书的阅读形式应多样化。阅读的乐趣是在安静详和中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学习新知识、聆听新故事、感悟新思想,但这样的“静”却常常会使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感到乏味,所以可以尝试让文字“动”起来。在图书借阅处旁边设立读书体会交流墙,让人们在读完纸质书籍后,可以在墙上粘贴上自己的体悟、疑问,增强阅读的互“动”性。可以下载一些读书的音频、视频,放在火车、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让人们在旅途中的闲暇时间就可以听到书,增强阅读的生“动”性。总之,就是要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更加便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图书像空气一样存在于人们周围的时候,当人们的心在点点滴滴的时间中被图书的沉静之气浸润的时候,我相信整个社会的浮躁之气也会被冲淡。(飞龙)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图.jpg
  • 1.jpg
  • QQ截图20170628193217.png
  • TIM截图20170527213646.png
  • 1.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