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新媒体打开文化传承新方式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7-06-10
  不久前,杨伯峻的《论语译注》2016年畅销46万册的数字曾引发社会热议。为了让普通读者更好地接受,中华书局围绕这本学界认可的高水平普及读物开发了简体字本、大字本、精装本、口袋本、中英文对照本。而同样跻身畅销行列的,还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故宫藏美》等专业性很强的传统文化图书。(69日《光明日报》) 

  《论语译注》等传统文化图书受到读者的热捧,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下已然释放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但是像这类专业性很强的研究类成果性书籍,要想实现大众化的传播推广依然存在不小的难度,因为大部分的普通读者并不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对古籍及学术性书籍存在理解困难。因此,简化理解难度是进一步激发传统文化活力的关键。在新媒体广泛普及的互联网环境下,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打开传统文化面向普通读者的一扇窗口,不失为一条可选的路径。 

  运用新媒体思维让传统文化更通俗。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在于短、平、快,从受众的视角出发,深入浅出、简洁明了的传播信息是新媒体的传播理念。一篇在新媒体上引起关注的爆文、燃文,往往都是提纲挈领、直抒胸臆,从读者感兴趣、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角度进行切入。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不妨借鉴新媒体的这种思维,杜绝长篇大论、繁文冗杂,将古籍及学术性研究成果的精华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浓缩,尽可能用读者看得懂、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进行表述,尽可能找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和大众心理中的共鸣点,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通俗些,既降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难度,也呼唤起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认知热情。 

  运用新媒体技术让传统文化更有味。在古代社会对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只有文字一种载体,现代新媒体已将传播知识信息的方式大为丰富,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更是让信息传播方式变得五彩缤纷。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样可以在新技术的运用中打开新的空间。《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的上线,用一张数字地图就将唐宋诗人的一生行迹和文学成就收揽其中,鼠标轻轻一点就能了解诗人的生平,上线两天网络点击量就突破200万。敦煌石窟运用高清数字化及全景漫游技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石窟面貌“连点成线”,观众透过数字影像就可以直观石窟的发展历程。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使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也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邃,不乏深奥难懂之处,但这些往往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拓宽思路、主动创新,让传统文化在与新媒体新技术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探索出打开传统文化的更多新方式。(胡蔚)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TIM截图20170527213646.png
  • 1.jpg
  • 58a050a0a10d1副本.jpg
  • 未标题-1副本.jpg
  • QQ截图20170329144612副本.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