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能量”需要更“接地气”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7-03-16
  “正能量”这个词,早已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正能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氛围,是因为“正能量”并非指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来源于公众,植根于生活。今天我们倡导传播“正能量”,不能“飘飘然”,也需要“接地气”,才能让其具有高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发发现“正能量”的重要性,我们对“正能量”的认同感,根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正能量”传播“接地气”,需要政策机制构筑“铜墙铁壁”,需要媒体宣传妥善发力,更需要公众巧用新媒体齐参与。 

  固化正能量,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让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近年来,信息平台特别是诸多网络信息平台内容杂乱,助长谣言散播和不正之风,然而公众通过监督平台或运营平台投诉,却发现往往石沉大海,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职能部门不作为,危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为改变这一现状,让公众不再成为不良信息的受害者,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社会秩序的构建者和维护者,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让公众合法合理诉求达到满足。与此同时,可喜的是我们也看到很多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社会“正能量”的新政策新举措。如越来越多的省市出台高考新政,将“见义勇为”纳入新增加分项,最高可加至20分,这正是对公众参与社会事件的政策认可,也是对当下人性冷漠、道德滑坡的政策挽救。在好政策的鼓励下,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公众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格和正气,引领社会“正能量”新风尚。 

  播撒正能量,需要广大媒体妙用“笔杆”、“话筒”,既要传播正气,也要曝光反面教材,让“正能量”在良好的社会氛围里生长。媒体的责任主要在于引导,在于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媒体要运用好手中的“笔杆”、“话筒”,报道要客观,要深入公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发掘其中的美德。我们身边从来不乏正能量故事,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医生”等草根英雄们,都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助推社会文明和谐发挥着不容小觑的“正能量”,这些可圈可点的温暖行动和事件,需要媒体工作者扎根生活,积极报道。同样的,那些有损社会风气的事件和当事人,也应该客观曝光,让不负责任的人“红红脸,出出汗”。媒体工作者多点专注、多点耐心,把“正能量”采访好、报道好。 

  传递正能量,需要公众用好手头资源,合理利用微博微信,做真相的传播者、谣言的遏制者。微博、微信作为即时通讯的代表,能迅速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特别是随手转发的社交习惯,容易助长不负责任的信息散播。因此,我们要加强甄别能力,规范发言,净化朋友圈和微博圈,更加高速、便捷、精准的传播社会“正能量”。 

  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见义勇为……这些都是社会“正能量”的代名词,只有“接地气”的传播这些“正能量”,才能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正能量”的作用,享受“正能量”带来的效益,并成为“正能量”的践行者。(苏萌)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长征胜利1_ad.jpg
  • ad书房.jpg
  • 襄阳工匠ad.jpg
  • ad_sng.png
  • ad_xhg.pn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