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亭”让朗读回归生活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胡开勇  时间:2017-03-14
  35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39日 新华社) 

  《朗读者》的热播,再次把《中华诗词大会》掀起的人文热潮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文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诚然,朗读文学作品自古以来就是传道受业、学习记忆、领悟触发之方式。当下,“朗读亭”的设立极具象征意义,一来《朗读者》让朗读生活更“接地气”的一种方式,二来朗读本身就可以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新爱好。 

  “朗读亭”回绝抽象理念,聚焦具体操作。朗读是优雅精致的行为方式,从课堂上的朗朗诵读声到舞台上的动情感人语,从一个人的独自朗读到一群人的协作朗读,从线下的实景朗读到线上的网络朗读……现代的生活,让朗读有了更多的展现空间和表达方式。但是,我们更多的看到朗读出现在校园和小众群体间,朗读并未成为全民性的普及性活动。其实,朗读是最具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如飞花令、赛诗会古已有之。然而,朗读融入生活离不开社会氛围的营造,需要有地方让人可以去朗读。“朗读亭”的出现,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方式,它不是固守抽象的朗读理念,而是就事论事、有针对性地设置载体形式让群众能便利有效地参与朗读活动。                   

  “朗读亭”扎根群众当中,充满务实精神。“朗读亭”设置在人群密集处,方便来往的喜爱者或者兴趣者能抽出3分钟去进行“即兴表演”。这显然很有积极性,既让人们获得朗读的内心满足,又让朗读陶怡情操的理念得到推广。群众排长队参与“朗读亭”活动,说明这样的载体设置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其实也为成风化人的宣传开辟出一条有效的路径。“朗读亭”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引导群众参与到充满人文情怀的经典朗读中去,让书籍与朗读者架起一座心灵共鸣的桥梁,有利于内心的宁静和文化的传承。毋庸置疑,“朗读亭”用视听化的呈现形式,配以现代传播手段,唤醒人们通过朗读的方式感知文学美感,让朗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朗读者”有“朗读亭”,这是最好的安排。“朗读亭”让朗读回归生活,我们读的是温润人心的文字,感受到的是回归本源的文化传承。(赵萍凌)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长征胜利1_ad.jpg
  • ad书房.jpg
  • 襄阳工匠ad.jpg
  • ad_sng.png
  • ad_xhg.pn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