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国家级“非遗”传承:承载中国记忆的木版年画

首页 > 我们的节日 襄阳文明网 2016-01-22

    “年”是中国人最喜庆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去不管是城市和乡村,过年贴年画是人们普遍流行的风俗。在上了些年岁的乡村老人的情感记忆里,缺少了五颜六色的年画,这年便失去了许多“年”的韵味,因此,总要买上几张灶神、财神、门神之类木版印的年画贴在家里,壮大些“年”的气象。 年画是中国传统美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肇始于唐,勃兴于宋。到清乾隆嘉庆盛世后,年画逐渐形成四大地方流派:分别是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杨家埠(一说还有河北武强、四川绵竹)。从风格上分又分为南北两派,俗称“南桃北杨”。

老河口木板年画

    湖北襄阳的老河口年画属南派,发源于江苏桃花坞,途径河南朱仙镇传入老河口。据有关史料记载,宋末元初黄河决口,大批河南民间艺人流落老河口,特别以说唱和手工艺人为多,木版年画印制由此始。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为兴盛时期,至1949年老河口印制木版年画的民间作坊(为前店后厂的作坊式经营)有“刘源盛”、“德茂公”、“和顺成”、“松昌福”、“万源永”等十几处,从业人员二千多人,产品销往邻近各省市。老河口木版年画主要种类有中堂、门神、贡笺、历画、喜画、灶画、条屏、窗画、楹联、灯方、年历等。印制黑白图案一块雕板即可,彩色图案则需根据色彩种类,需四至六块雕版进行套色印刷。颜料用传统植物、矿物颜料熬制而成。它除具有一般民间年画的构图饱满和强烈的装饰性外,还具有老河口木版年画独具的特色,即简朴、强烈、夸张。2007年老河口木版年画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河口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陈义文正在作画

    陈义文,河南社旗人。早年随祖父陈福兴(师父王和娃)、父亲陈国卿学习木版年画雕刻艺术,后在老河口胡德俊开设的一家名为“松昌福”作坊里面做工,并落户老河口。期间,先后为鄂西北10多个县市印刷作坊刻过年画样版(包括谷城赵随昌、宏盛和、艾盛福、同兴和;樊城大文堂、志诚堂;襄阳太平店杨同泰、双沟宝善斋;南漳武镇龚同源;枣阳余源堂、经文堂;宜城学源堂;随州大洪山石印馆;保康和丹江口市等地门神铺雕刻年画、书版)。1954年进美术厂当了一名雕刻工。“文革”中,冒险将几十块木版年画雕版保存下来,并坚持练习雕刻技艺。遗憾的是,随着胶印年画的普及,耗工费时且题材单一的木版年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84年,湖北艺术学院张朗教授在成都美术馆参观时,发现该馆收藏了一幅具有“南派”风格的木版年画“门神”原版,并根据落款“老河口陈义文”查找到木版年画的作者。为不让珍贵的木版年画失传,2005年,政府在老河口市博物馆为陈义文开辟了“抱朴斋”工作室,2009年政府又在陈义文居住的拦马河社区设立了陈义文工作室,并将社区命名为“陈义文巷”。陈义文除擅长传统木版年画外,还擅长金石篆刻、工艺雕刻等。

年画作品

    “北有杨柳青,南有陈义文”。陈义文木版年画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其特点是:构图饱满而主次分明,线条密实却一丝不茍,颜色丰富而对比鲜明,均衡中力求变化,整个流程全部是沿用古法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从画墨线稿、贴版、站版、刻版到设套色、刻套色版、印刷,至少要十三道工序。一般为五色套印,除线版外,有红、绿、黄、紫四种颜色,一色一版。雕刻所用的木版为山中木质坚硬且纤维细密的棠栗子木(现以梨木代替)。年画题材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传说。按形式大致可分为:神像、门神、门画、喜画、中堂等二十多种。神像中有赵公元帅、灶王爷,门神中有岳飞、郑成功、孟良、秦琼、尉迟恭、钟馗等人物。喜画的喜庆色彩浓厚,以《一团和气》《和合二仙》为代表。中堂作品较少,只见有《百寿图》和《福禄寿》,可分别成画,也可上下联印。陈义文有1幅作品被选入湖北版初中美术教材,大量作品被多家省级博物馆收藏。(襄阳文明网 代丽思)

 

责任编辑:胡开勇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