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春晚】正月里来唱大戏,欢欢喜喜过大年

首页 > 我们的节日 襄阳文明网 2016-01-22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在农村还闻所未闻,更谈不上看春节联欢晚会,为增添乡村过年的气氛,春节期间,一些农村还会组织开展一些文艺演出,后来虽然电视机得到了普及,但是村里办文艺演出的风俗却没有荒废,很多村里还专门搭建一个大舞台,供每年“村晚”的演出使用。春节期间,在襄阳市各乡镇到处能看到唱大戏的场景,农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丰富多采,成为新农村节日期间的一道迷人风景。从大年初一到十五,河南南阳长宏曲剧团的大戏正在上演,让村民从大年初一到十五过足戏瘾。河南南阳长宏曲剧团(原河南唐河曲剧团),是一个30人的民间戏曲团体,他们每年80%的时间都活跃在河南湖北一带,为群众送戏下乡,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他们都会到襄阳县襄州区(原襄阳县),不仅为广大的戏迷,村民送上一道戏曲大餐,也为襄阳地区带来了浓浓的年味,可以让附近的戏迷们大饱耳福、大饱眼福。  

众多群众,津津有味

 

戏曲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完成了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传承 

舞台上正在上演的曲目是“斩陈和”吸引着观众

    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他主要活跃在河南湖北一带,过去,曲剧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人到老年,历历回首,戏韵情浓,余味悠悠

    节目除特别流行的戏曲外,还会自编自演一些歌颂新时代、易风易俗的“戏曲小品”。村里常会提前在醒目的地方贴出海报,把节目演出的安排告诉大家。到了演出的晚上,人们不顾天寒地冻,纷纷走出家门,聚集到舞台前。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也不甘寂寞,在晚辈的簇拥下,携衣裹被,也早早端坐在台下。孩子们更是早已用白石灰圈上地盘,抢占有利地形。卖瓜子的、卖花生的、卖甘蔗的,还有吹糖人的手艺人,一下子都冒了出来,更增添了“村晚”的热闹气氛。

 

春节不能回家团圆,只能在演出间隙抽空发个短信捎去新年的祝福,那年她才十九岁,今年再看到她的时候,她已是两岁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是剧团里的琴手

    如今,乡亲们过节可娱乐的方式已十分丰富,但每年的春节,当绵延不断的鞭炮声响起的时候,当锣鼓声响起时,那便是无法替代的年味。(襄阳文明网 代丽思)

责任编辑:胡开勇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