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句承诺 78岁党员义务守护烈士墓20年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胡俊卿  时间:2024-04-11

  

 

  青山埋忠骨,翠柏伴英魂。在谷城县茨河镇巍巍群山之中,隐藏着全国唯一一家平战结合的电影厂——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湖北分厂。

  这里的山不高而灵秀。山上翠柏林立,山边泉水潺潺。13位烈士就沉睡在山上——他们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修建电影厂牺牲的工程兵某部的官兵。

  这些烈士沉睡异乡,但并不孤单——附近有一位78岁的退休共产党员,默默地守护、陪伴他们。

  一句承诺 

  4月4日,清明节一大早,陈尚启就来到了离家不远的电影厂山上的承恩寺烈士陵园。认真地清扫水泥路的落叶,扶正烈士墓碑前歪倒的纸花,拔除墓碑旁的杂草,检查倾斜的柏树进行支撑加固……这些活儿陈尚启每个星期都要做,而且一做就是20年。

  “他们为国家建设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我为他们守护,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受后人的敬仰。”陈尚启说,这是他51年前许下的一句承诺。

  陈尚启今年78岁,是谷城县茨河镇的一名退休干部。1973年陈尚启还在谷城县交通局上班。1月的一天,他受交通局委托,带着文工团和慰问品来电影厂建设工地,准备对工程兵某部的指战员进行慰问。

  到了工地,眼前的一幕让他和文工团的同志们热泪盈眶——13名指战员因工地塌方而壮烈牺牲。这一幕刻进了他的内心深处,他也在心中暗暗许下一句承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找机会将烈士的事迹整理好,将他们的精神传承好,并发扬光大。

  保护烈士墓 

  1980年,陈尚启回到茨河镇工作,开始践行那句承诺。

  他组织了7名工作人员,搜集整理发生在茨河镇的红色故事,电影厂13名烈士的事迹是重点之一。随着收集的资料越来越详细,火热的三线建设的动人场景呈现在眼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解决战争时期影片的拍摄和制作问题,国家决定在鄂西北群山之中建设战备电影基地。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平战结合的电影厂,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湖北分厂将厂址定在了谷城县承恩寺附近。

  1971年,一声炮响拉开了该厂的建设大幕。3000余人的解放军工程兵某部官兵们,用一年多时间,将十分偏僻、荒凉的山沟建设成了一个占地面积300亩、厂房面积4.6万平方米、具备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功能的现代化影视生产基地。

  不仅如此,工程兵们不怕苦不怕累,还盖房、修路,在满足分厂需要的同时还造福着沿途的百姓。

  1973年,在修建录音棚的时候,由于塌方,13名工程兵不幸牺牲。他们分别来自河南、河北、山西、湖南四个省,年龄最大的34岁,最小的才18岁,“刚参军入伍一年就牺牲了。”陈尚启痛心地说。

  13名英雄牺牲后,部队将他们安葬在电影厂附近的山上,每年清明节前来祭扫、悼念。

  2003年,应陈尚启要求,他加入了茨河镇驻承恩寺村工作队,目的就是离13名烈士的墓地近一些,方便照看、守护。最后,他干脆就将家安在了烈士陵园所在山的山脚下。

  因条件所限,加之电影厂人员撤离,烈士墓就是一座土坟。每年春夏季节,不少人前来挖蜈蚣,破坏了烈士墓。对此,陈尚启十分忧心,只能白天加大巡查密度,晚上带着狗巡逻。

  “白天的时候,我没事就过来转悠,看到有挖蜈蚣的就劝返;没有的话,我就扫扫落叶,拔拔草,维护一下环境。”陈尚启说。

  为了防止晚上有人来挖蜈蚣,陈尚启专门养了两条狗。“狗一叫,我和老伴就跑出来喊,挖蜈蚣的人就溜走了。”

  光靠人劝返不是办法,得想办法从根本上保护。于是,陈尚启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对烈士墓进行保护。

  2013年4月,茨河镇党委、政府对陵园进行了重新修缮保护。2016年,谷城县民政局拨款10万元,陈尚启组织人从山下背黄沙、水泥和砖,将13个烈士土坟用砖砌了一圈保护墙,为每一位烈士制作了一块大理石碑,彻底解决了烈士墓易被破坏的问题。

  13名烈士为国家建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要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传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为了方便人们前来悼念,陈尚启组织人围着烈士墓修了一条宽1.2米、长400多米的水泥路。曾经散落于山间的烈士墓地彻底改变了环境。

  将一直守护下去 

  烈士墓地环境变好后,陈尚启的工作就轻松多了,平时就是过来扫扫树叶,拔拔草,查看一下倾斜的树。遇到清明节,对于那些家乡远、亲人不方便过来的烈士,他代为祭扫。

  对于陈尚启的所作所为,谷城县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可以聘请他当管护员,每个月发工资。但陈尚启说:“我守护烈士不是为了钱,而是尽自己的责任兑现我的一个承诺,传承革命精神。”

  陈尚启的义举感动和感染着许多人。茨河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主任胡可乐表示,在谷城县、茨河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这个分散的烈士墓地如今已成为谷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大量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和各学校师生前来开展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目前,我们正在努力争取将这个烈士陵园升级,建成县级烈士陵园。”胡可乐说,今后,将充分利用茨河镇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发挥这个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

  “今年我78岁了,身体还好。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要继续守护他们。”陈尚启边拔着烈士墓的野草,边掷地有声地说。(首席记者 李兴会 通讯员 刘路遥)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未标题-2.jpg
  • 未标题-1.jpg
  • 1212.jpg
  • 未标题-1.jpg
  • 文明校园.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