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据管理 建设“信用襄阳”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8-07-04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一直为社会各界所看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更为夯实信用的基础设施提供了新的支撑手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工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并制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推动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2017年7月1日《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 

  条例以规范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活动为切入点,对社会信用信息的归集、披露、应用、安全管理和信用主体权益保护等工作进行规范。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对于夯实我省社会信用基础,推进“信用湖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同时受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托,5月中旬至6月中旬,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成立执法检查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艾文金的带领下对全市贯彻实施条例情况进行了检查。 

  检查组认为,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依法加强信息归集和应用,努力促进信息共享,切实保障信息安全和信用主体合法权益,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市政府成立了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按照工作职能成立了十个专责小组,建立了工作责任机制,制定了管理考核办法,印发了联络员(信息员)制度,合力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县(市)区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推进机构。同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襄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以及各类相关配套规定和制度。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全市“三个一”改革范畴,积极发挥事中事后监管作用。深入落实“双公示”信息报送制度,积极推动联合惩戒,及时转发落实各类省级配套文件,推进了条例的贯彻落实。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信用襄阳”门户网站建设不断完善,建成了襄阳市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信用信息汇集系统实现省市县联通,市场主体平台推广运用逐步深化,金融信用数据库信息录入不断完善。 

  据统计,2017年全市通过各类信用信息子平台,共为襄阳市企业在新三板上市提供信用查证11次,为著名商标评审提供信用查证236户,为全市诚信个体户评选提供信用查证326户,对老赖等失信人员开展任职资格限制100多人次,较好地发挥了信用监管职能作用。2017年全市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17390人次,限制高消费795人次,限制出入境4人次,罚款188人次,拘留908人次,以拒执罪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37件,依法判处拒执罪15人。 

  2017年襄阳市纳入纳税信用评价管理的纳税人54237户,其中作为申报全国文明城市重要指标的A、B级纳税人占比达到94.25%。依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实施联合奖励,对122户“连续3年获得A等级”的纳税人率先在全省推出服务年卡,办理涉税事项享受“绿色通道”服务;联合银监局和银行,为266户优质纳税人提供了小额贷款共计1.2亿元。同时,全市16个部门联合对食品药品严重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13人被列入严重失信“黑名单”,10人被终生禁止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这一做法得到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肯定,并以专刊的形式在全国系统内部进行推广。 

  同时,检查组发现,条例实施中尚存在少数地方和单位重视不够,诚实守信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信用系统尚未实现智联互通,信息共享仍需加大力度;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和考核乏力;联合奖惩工作需要进一步扩面和深入等问题。建议在贯彻条例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诚信意识;加强管理考核,强化责任落实;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重点工作。(襄阳日报 通讯员 杜琛 周茜 全媒体记者 熊丹青)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ad_2018qmj.jpg
  • 1.jpg
  • 图.jpg
  • 1.jpg
  • QQ截图20170628193217.pn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