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小康建设路径打造引领全省“襄阳样本”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7-09-27

  9月26日,“文化小康与襄阳实践”论坛在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对文化小康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现将论坛上专家的发言进行摘登。

  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让它们真正“活起来”和“活下去”。一方面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显性的文化价值,实现活态传承保护,为形成良好的社风民俗,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经济价值,开展生产性保护,或直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础上进行产业开发,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上进行产业创意利用,并通过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襄阳在文化小康建设实践中,坚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本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在文化小康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张玉玲(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当今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小康建设过程中,提高文化治理能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小康建设的题中之义。提高文化治理能力,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要善于运用社会力量和市场因素去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文化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

  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而实现文化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湖北农村文化小康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投入逐渐加大,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不足、忽视农民文化权益、农村文化呈现边缘化趋势等问题。农村文化小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文化娱乐选择,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提高湖北农村文化小康建设水平,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范建华(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特色产业小镇核心是要有产业支撑,其产品是外销型的;而特色旅游小镇本身便是产品,是在地性消费的。特色小镇作为新兴概念与传统小镇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区分特色产业小镇与特色旅游小镇的概念与内涵,有利于特色小镇的建设。特色产业小镇与特色旅游小镇在本质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在一定的条件背景下可以相互影响。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无论“产业小镇”或“旅游小镇”)的核心内容,因此特色文化的挖掘与打造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特色小镇建设是文化小康的加速器,文化小康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胡波(广东省中山市社科联主席,教授)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小康建设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当务之急,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同时文化小康建设的进程和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襄阳充分认识到文化小康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率先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小康建设。从2015年启动试点形成保康样本,到2017年全市推广,形成文化小康建设的襄阳模式。

  余和祥(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湖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小康建设重要任务之一。以乡镇和乡村为基础的文化小康建设,必须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文化实际,沿着“仁—忠恕—和谐社会建设”和“礼—秩序—移风易俗”两条主线进行,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序,经世致用。这既是我们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纲领与宗旨,也是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又切合人类愿景的内容选择。用优秀的、有益的、管用的传统文化去替代、矫正、修补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缺失,形成以仁为中心、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和以礼为中心、以移风易俗为目标的两大内容主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秦军荣(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2016年以来,保康县以提高群众的文化满意度与文化获得感为旨向,积极推进文化小康建设,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着力完善文化小康建设机制;精心设计文化小康建设内容;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致力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有四条突出经验可资借鉴:一是将文化小康建设纳入政府层面谋划和推动,以系统性要求和发展性眼光开展工作;二是将文化小康建设与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等有机结合,形成联动机制,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细化公共服务方式,分层满足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四是深入挖掘早期楚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保康县文化小康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示范推动、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具有样本价值。

  谢正富(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副教授)

  乡风文明建设是文化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小康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推动力量和文化小康建设的评价尺度。因此,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必须稳步实施乡风文明建设,以文化小康引领乡风文明变革。当前乡村社会风气状况总体向好,价值观教育形式多样,乡风文明组织初具雏形,文娱活动参与率较高,农民对科学技术、文娱生活、环境设施需求旺盛。乡风文明变革首先需要经费保障,必须整合资源,设立乡风文明建设基金;其次要有组织保障,必须培育组织,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再次要有人才保障,必须培育乡贤,树立道德文明模范;最后要有机制保障,必须共同参与,建立共治共享机制。(通讯员赵玉菡 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芦珊整理)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1.jpg
  • QQ截图20170628193217.png
  • TIM截图20170527213646.png
  • 1.jpg
  • 58a050a0a10d1副本.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