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行走在大山里的课堂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胡俊卿  时间:2023-03-28

  近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18个部门联合发布了2022年度湖北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行走在大山里的课堂”送教上门项目获评湖北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行走在大山里的课堂”是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针对需要专人护理、不能到校就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开展的送教上门服务。送教上门不仅让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享有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也让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生活技能,为“折翼的天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家住马桥镇唐二河村的轩轩(化名)今年12岁,患轻微脑瘫,且无法站立行走。其父母离异后,父亲长期在外务工,只有68岁的奶奶时常在身边照看他。由于距离县城较远,且奶奶年事已高、无法专门陪护,轩轩不能到校就读,但他对学习充满热情。他对每周的网络课程充满期待,特教老师上门辅导更是让他欢喜不已。

  轩轩自豪地说:“我今年上四年级了,能自己吃饭、穿衣服、睡觉。上网课是我最爱做的一件事,老师经常到家里给我辅导功课、批改作业,我非常喜欢家访。”

  特教老师在送知识的同时,还会开展上门训练,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在老师和家长的悉心教导与呵护下,轩轩成为一名爱学习、懂感恩的好孩子。

  轩轩的奶奶说:“轩轩在家里表现很好,每次老师来他都很开心。每天晚上,他都会问我老师今天布置的啥任务,说明天早上要早点起来做作业、写字。”

  “老师关心我,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轩轩说。

  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悉心呵护和教育,通过开展网络教学、康复训练和送教上门,教授孩子知识和生活技能,守护着这群“折翼的天使”,让他们更加自立自强,更好融入社会。

  经过近6年的实践,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探索出“三层三教四送”的送教上门服务模式。

  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张加荣介绍,“三层”就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康复的预期效果等,把学生分为A、B、C三层;“四送”就是送知识、送康复、送温暖、送政策,根据A、B、C三层学生特点,在教授共性知识的同时,注重个性化教育;“三教”就是交叉使用网络直播授课、上门送教和微聊式教学这三种模式,让孩子们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家住马桥镇河南坪村的馨馨(化名)是一名脑瘫患儿。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从基本文化知识、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方面入手,让她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与在校学生一样的教育服务。

  馨馨母亲说,一个星期有七八节课,老师通过网络上课,“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孩子很有进步,说话吐词比较清楚,认识了不少字。老师对待她和对待普通学生一样,提问让学生举手回答,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会开展一次上门辅导,检查教学情况以及孩子掌握知识情况。”

  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每次送教不仅要经受近百公里的山路颠簸,有时还要徒步翻山越岭几十里。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特教教师送教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歇。

  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庄旭说:“我们下乡主要开展个别化的辅导、康复训练。我们有时也会邀请孩子们来学校,和我们在校的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一起上课。从认识单个的字,到能背诵一篇课文,从认识数字、数数,到能进行连加连减计算,孩子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感到非常欣慰。”

  目前,全县有44名像轩轩、馨馨一样不能到校上学的学生。6年来,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共为80多名残疾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累计行程5万多公里,服务时长1440小时。保康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13名学生被评为市、县“新时代好少年”“优秀学生”“劳动实践能手”等。

  张加荣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接受教育,他们就将永远行走在送教上门的路上,“我们将继续巩固送教成果,深化送教模式,提升送教质量,为孩子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来源:襄阳日报)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未标题-1.jpg
  • 1212.jpg
  • 未标题-1.jpg
  • 文明校园.jpg
  • 123.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