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两人入选2023年第三季度“荆楚楷模”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胡俊卿  时间:2023-10-07

  经全省各地各部门层层推荐,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评审。“荆楚楷模” 2023年第三季度上榜人物名单揭晓,襄阳2人榜上有名! 

  他们就是👇 

  襄阳市南漳县肖堰镇龙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理轩 

  38年一心为民的“痴心书记”。自掏腰包垫付工程款、带领村民修蓄水池和取水点……他一次次应付儿子“干完这届,就去广州”,而每次换届他仍全票当选继续留任。他用38年的“痴心”,换来全村百姓的“齐心”。建工厂、搞电商,如今58岁的他依然奔走在乡村振兴一线,带领百姓共建“幸福村”,共圆“幸福梦”,被群众誉为“痴心书记”,获“全省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2022“襄阳楷模”年度人物等称号。 

  

 

  

  楷模事迹 

  带头挖地拓宽道路,自掏腰包垫付工程款。他历经无数坎坷3次修路,只为让20公里的通村路,成为村民走向外界、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幸福路”。

  2018年,为推动产业转型,他在左手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情况下,拒绝使用麻药,强忍着疼痛将坏死的皮肉一点点剥落,只为能早些出院,不耽误全村推广种植艾叶的时机。“农时不等人,今年我们村必须脱贫出列!” 

  从逃离乡村到扎根乡村,他在偏远山村一呆就是38年。从应付儿子“干完这届,就去广州”,到12次换届全票当选,他用38年坚守的“痴心”,换来全村百姓的认可。建工厂、搞电商,58岁的他依然雄心壮志,要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带领百姓共建“幸福村”,共圆“幸福梦”。 

  就是南漳县肖堰镇龙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孙理轩。曾荣获“全省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襄阳楷模”等荣誉称号,被村民亲切地誉为“痴心书记”,排除万难修路,挥手告别“苦日子”。

   龙坑村地处高峰岭顶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村子与外界的连通,仅有一条蜿蜒20公里不到2米宽的羊肠小道。1965年出生在龙坑村的孙理轩,在没水没电的日子里长大,他暗想,今后再也不回村。 

  1984年高中毕业后,孙理轩来到肖堰镇黄寺堰电站工作,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可逢年过节一回家,村里人多年未变的“苦日子”,刺痛着他的内心。“你是村里读书最多的人,你得帮帮大家!”1985年,面对村里老支书的重托和村民们期盼的目光,孙理轩决定回村,他先是在村里当文书,干会计,随后于1988年当选为村支书。 

  当时的龙坑村一穷二白,如何改变穷困的面貌?修一条路,迫在眉睫。可没有资金,怎么办?1995年,孙理轩带头挖土凿石铺路,村民从不理解到跟着干,众人齐心协力,硬是将不到2米的小路,拓宽到了3.5米。农村的“蹦蹦车”可以通行了,村民外出办事的时间大大节约。 

  可这条路是山石铺垫,一下雨,路面泥泞,根本无法走人。路途中还隔着一条小浴河,雨天涨水便无法过河。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阻碍了村子的发展,也让孙理轩揪心不已:“再难也要把路修好!”2009年,孙理轩靠着发展烟叶攒下的一点积蓄,决定改善那条泥土路。 

  龙坑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施工环境极其恶劣。由于电力不足,混凝土搅拌车、工程机械都只能靠柴油发动,在外面花1分钱,在这里就得花1块钱,加之没有资金保障,村里前后请来的12个包工头都摇着头走了。 

  跑单位申请项目,向邻村借涵管,找亲戚借钱……孙理轩四处求人。2009年底,在孙理轩的不懈努力下,第13个包工头勉为其难答应了这项工程。可施工期间,一辆水罐车被高低不平的泥巴路给颠翻,车摔坏了,人摔伤了,本就不情愿的包工头气得也说不干了。 

  孙理轩急了,赶忙将家里东拼西凑出的3万块准备给自己做腰椎手术的钱当作预付款给了包工头。他又腾出自家房间,自掏腰包承担包工头的住宿和一日三餐。“我搞了大半辈子工程,从来没见过这么恶劣的施工环境,也从没见过你这么认真负责的村干部!”包工头被深深感动:“就是不赚钱,我也要把这段路修通!” 

  经过两年多的苦战,20公里的泥土路终于铺上了水稳层,龙坑村与外界的交流畅通起来。村里的农副产品能卖出去了,外面的物资也能运上来了。孙理轩带领村民陆续在村里修建起大型蓄水池和多个取水点,并接通了用电线路,村民终于告别了不通水、不通电的“苦日子”。 

  

 

  烧伤拒用麻药 山村迎来“新天地” 

   

  脱贫问题又摆上了孙理轩的工作日程。为实现全村脱贫,必须多产业发展。孙理轩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提出了发展袋料食用菌和种植艾叶的思路,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快上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 

  2018年春,暴风雪把村里多处电线刮断,雪大路滑,维修人员没法进山,村民们等了一个多星期也没音信,孙理轩决定自己带人去接线。在维修配电柜时,因电线老化,设备短路引起了爆炸,孙理轩左手及上肢的皮肤瞬间被烧焦。 

  村民将孙理轩送到医院时,他已疼得浑身发抖。“烧伤坏死的皮肉,得分步把它剥离下来,再植上新皮。”医生拿出了治疗的方案,并告诉他:“打了麻药,皮肤和神经的生长会缓慢一些,每次治疗,需要多等待2天的时间。” 

  “我等不及啊!村民们更等不及啊!”孙理轩心急如焚。当年他正准备在全村推广艾叶种植,带领龙坑村完成整村脱贫出列的任务。可面对艾叶这种自己不能吃,当时也不常见的新产业,村民们的积极性远不如种植食用菌那么高。 

  “我不打麻药,你们直接治疗!”孙理轩用牙咬着自己的上臂,忍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皮肉剥离和新皮移植。半夜,伤口又痛又痒,他就让家人把他绑在床上,以免自己挣扎影响伤口的愈合。支撑孙理轩坚持下去的最大信念,就是赶紧出院,带领村民抢种艾叶。 

  手背的皮肤刚刚愈合,孙理轩就吵着要出院。“你这还需要一段时间抗炎治疗,不然感染了,整个手都废了!”面对医生苦口婆心的劝说,孙理轩写下自愿承担责任的保证书,急匆匆赶回了龙坑村。 

  “种植艾叶,前景广阔!”孙理轩吊着红肿的手臂在村里到处宣传。“书记,你这是不要自己的手了!”村民们被深深打动,不到一个星期,全村就种下了170多亩艾叶,当年便喜获丰收,龙坑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随后,龙坑村也引进了天麻、甜南瓜、魔芋、木瓜等扶贫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村子的发展迎来了“新天地”。而孙理轩的左手,却因没能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恢复,落下了九级伤残。 

  

 

  全票连任12届 共圆百姓“幸福梦” 

   

  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2020年,孙理轩积极争取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多方跑项目,当年的“羊肠小道”又从“水稳路”变成了干净平坦的硬化道路。村里架设了手机信号塔,接通了网线。2022年又实施了三级提水工程,实现了户户通路、通电、通水、通信号、通网络。 

  “村民再也不受穷受苦了!”孙理轩30多年的“痴心”似乎有了美好结局,但他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2021年,在龙坑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孙理轩以全票第12次当选为村支书。这之前,他已经多次向在广州工作的儿女承诺“干完这届,就去广州”。然而,11届支部书记任期过去了,孙理轩也没放下龙坑村的百姓。 

  “在第12届任期内,我要带领群众把龙坑村建成文明幸福村。”孙理轩在他的任期规划中,提出了“经济要增收,村貌要改善,乡风要文明”三大目标,他也创新推出了“走出去,请回来”的发展模式。 

  步入襄阳高新区佳海工业园内的龙坑古法粮食公司,浓郁的麦香味扑面而来,公司生产的石磨面粉去年已实现销售产值近100万元,带动村脱贫户10余人就业,并为龙坑村集体增收12万元。龙坑村为何会在襄阳高新区建厂?“要跳出龙坑,发展龙坑”,孙理轩“走出去”的思路,成了偏远山村壮大集体经济的破题之举。 

  而一个山村如何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呢?靠得是人!把年轻人请回来的思路,也在孙理轩脑海中酝酿。 

  “落后的家乡面貌影响了我们多少年,恶劣的自然环境困扰了我们无数辈,但搬家不是唯一的出路,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才是我们的追求!”近些年,不少年轻人在外打工赚钱后,纷纷想搬离龙坑,孙理轩在努力改善基础环境的同时,向全村村民发出倡议,邀请更多人回村建设家乡。 

  38岁雷小华在深圳打工多年,村里道路硬化后,他回村发展养牛产业,如今养殖的20多只牛有专人上门收购,销路不愁。业余时间,他还参加了村里的文艺表演队,唢呐、葫芦丝等乐器样样精通。“村里的生活,比在城里还舒服!” 

  90后小伙孙理研,20岁前往上海打工,2021年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决定回村创业。如今在村建起养猪基地,年收入超10万元。“忙的时候,还要请村民们来帮忙,给他们提供家门口务工的机会。” 

  此外,结合龙坑村的气候条件,孙理轩号召村民发展蜜蜂等养殖和魔芋、天麻、土豆、甜南瓜等种植产业,成立合作社统一加工,培植起具有龙坑特色的原生态绿色农产品。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形式,村民人均月增收近千元 

  如今,一半村民新装修了房屋,三成村民还盖起了二层楼房,15户已经搬去外地的村民,又搬回了村。 

  农村书屋、便民超市、文化广场……76岁的周茂丰谈及村里的发展,感慨万千:“这辈子,从没想过龙坑村能变得这么好!”业余时间拉拉二胡,偶尔还给村民表演一曲的周茂丰对孙理轩在村里举办文化活动很满意:“日子过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不能少!” 

  “没有孙书记,就没有我们龙坑的今天!如果他愿意,我们想让他在村里干一辈子。”面对村民的信任58的孙理轩又跋涉在了考察项目的途中。“今年计划在村里建设一个电商大楼,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也帮助村里把更多原生态农产品销往全世界!” 

 

 

  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王江 

  守护“中国速度”的铁道工程师。他主持、参与研发铁路工程机械产品种类超30种,为铁路保障“提速”,使“中国制造”装备远销海内外。成功研制全国首台96头钢轨打磨车,推动中国钢轨打磨技术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破解大功率重型轨道车在高原条件下的运用难题,助力青藏铁路建设。牵头起草1项国家标准和4项铁道行业标准。先后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全国最美铁路人等荣誉。 

  

 

  楷模事迹 

   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高铁以奋进之姿奔赴世界,惊艳世界。当一列列火车飞驰在祖国大地时,你可曾想过它的安全保障? 

  我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科学有效地维护如此庞大的铁路网,必须有与之匹配、技术先进的大型铁路工程机械。线路要安全稳固,钢轨要定期打磨,接触网要电力通畅……这背后,离不开一位号称铁路“关键先生”的工程师20多年如一日的创新与研发。 

  他主持、参与研发铁路工程机械产品种类超过30种,在全国18个铁路局推广运用,并出口26个国家和地区,助力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他牵头起草1项国家标准4项铁道行业标准,获得授权专利44项,发表论文及专著6项,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加速转变。 

  就是国家正高级工程师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王江。21年来,王江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先后获得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全国铁路劳动模范、“最美铁路人”等荣誉,并多次荣获“铁道科技奖”“襄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襄阳市科技成果鉴定奖”。其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研发30多种轨道设备 保障铁路“提速”

  2001年,就读于西南交大机械工程专业的王江,面临着毕业前的人生选择。那时,中国铁路已进入飞速发展期,而与之配套的铁路轨道巡检、道岔换轨、电力检修等设备,却还处在依赖人工的落后状态。 

  善于思考的王江心怀着在铁路工程机械领域干出一番成绩的热情,选择了在轨道工程装备领域较为知名的金鹰公司。他从准备车间、结构车间、试验车间等基层岗位学习交流后,于2002年来到产品研发部,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研究课题——轨道作业车的品质提升。 

  千里铁道要做到安全畅通,离不开牵引设备和运送物料人员的轨道作业车,而那时全国通用的轨道作业车,性能不稳定,效能也比较低下。如何提质增效?王江在慢慢摸索中,对作业车的传动系统、电力系统等进行改良,参与开发了采用动力下悬布置、液力传动方式的通用底盘,大大提升了车辆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性,实现了铁路工程机械从“手动挡”到“自动挡”的飞跃。 

  随后,王江开始着手对打磨车、稳定车、接触网作业车等一系列铁路工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并于2004年组建研发小组,启动了100km/h、120km/h、160km/h铁路工程车辆的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改造工作。 

  数十种产品,几十家用户单位,上万种零部件,王江和团队成员多方收集信息和建议,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不断调整产品参数,最终成功实现了三大速度等级产品的模块化设计生产,他相应研发的30多种铁路工程机械也在全国铁路系统推广运用。 

  由王江首创的轨道综合巡检车,集成3D成像激光扫描等高科技装备,可对铁路轨道、接触网悬挂件、钢轨踏面、轨道扣件、通信电缆等各种设备进行一体化智能检测。其研发的道岔大部件更换车组,解决了过去更换一个道岔需要调度三四个“天窗点”,几十个人共同协作的难题,现在一个人操作设备,在一个“天窗点”内就能完成。 

  当前,在铁路运力得以最大程度释放的同时,铁路保障的“关键技术”也因为王江的研发创造,实现了同步“提速”,为交通运输经济增添了强劲动力。如今,在祖国万里铁道线上,平均18公里,就有一台王江和团队共同研制的铁路工程机械。 

  

 

  研制96头钢轨打磨车 填补国内空白 

  

  今年5月,在“走读中国”中外网络媒体交流活动,15国记者在中国高铁上挑战“立硬币”,久立不倒的硬币展现了高铁的平稳与舒适。车稳需路平,高铁对钢轨平顺度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先进的大型打磨设备来养护,铁路“关键先生”王江责无旁贷。 

  2006年,不到三十岁的王江被任命为“十一五”养路机械项目——96头钢轨打磨车总体设计师。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掌握。憋着一股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劲儿,整整三年,王江和团队几乎吃住在单位。 

  模拟不同作业环境,王江和团队成员设计了两万多张图纸,破解26项技术难题,制定了100多项技术规范,终于在2009年研发成功。王江团队研发的全国首台超大型钢轨96头打磨车,打磨时速可达16-18公里,实现了各种工况下速度误差不超过每秒14厘米,比国外同类设备减少近一倍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必须拿下打磨控制系统!2012年,王江带领团队再次启航,15名工程师组成打磨实验室,通过打磨小车的作业工况进行反推,开展逆向设计。工程师们在实验室钢轨上模拟不同作业环境,先后采集了1000多万条数据。 

  2022年,自主研发的打磨控制系统终于达到量产标准,将打磨车作业后钢轨表面的粗糙度控制在了6微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10。经测试,新系统在打磨精度上优于进口产品4微米。王江长舒一口气:“这意味着我们让一根钢轨的使用寿命提升了5年。” 

  

 

  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产品走向世界 

  中国高铁走向了世界,让中国铁路工程机械像中国高铁一样服务全世界,成了王江最大的心愿。2017年,王江接到为青藏铁路研制专用工程机械的任务,他要在挑战高速、高原、高寒中,为自己积蓄腾飞的力量。 

  高原铁路对设备发动机功率、低温启动能力、橡胶件密封、防沙防尘等提出了极高要求。在海拔4600米的沱沱河,王江和团队克服高寒缺氧等高原反应,顶着低氧、严寒、烈日、风沙的考验,反复计算、选型、验证,先后采集了柴油机功率下降数据2000多条,测试了15种液压密封件的性能,试验了多种电气元件的绝缘性能,顺利调试出能经受住高海拔考验能的大功率重型轨道车和打磨车,让产品能够征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在青藏铁路维修养护中大显身手。 

  2014年,公司参与新加坡一项工程车项目投标,王江和团队精心设计了成套定制方案。但在交流会中,新加坡代表提出一个新要求:希望针对轮重减载率增加静态测试。其他投标方认为自己的车型已有成熟运用经验,不需要进行测试。王江则二话不说,连夜研讨方案。第二天一大早,当王江把项目测试方案摆上会议桌时,新加坡代表感动地说:“中国的定制服务和效率令我们敬佩!”最终,该公司一举中标,打破了新加坡市场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 

  近几年,王江所在的金鹰重工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投身国际市场竞争。王江研发的设备也先后中标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埃及斋月十日铁路等项目,多功能作业车、配砟车等18种产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 

  而在一次次实践和磨砺中,王江所带的研发团队,7人全部成长为高级工程师,该团队也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第十八届“铁路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称号。

  让我们向楷模致敬!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未标题-1.jpg
  • 1212.jpg
  • 未标题-1.jpg
  • 文明校园.jpg
  • 123.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