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襄阳再添一名!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胡俊卿  时间:2023-09-26

  今天下午,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安徽省滁州市举行。

  

 

  其中,襄阳市保康县过渡湾镇鸿兴园村村民王相银获评“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 

  

 

  王相银的父亲共兄弟六人,结婚成家的只有父亲和三叔。大伯和六叔均有残疾,六叔最为严重,是智力残疾。1982年,王相银的爷爷把他的父亲和三叔叫到床前,让他们选择照料对象。

  作为家族长孙,18岁的王相银也在现场,他向父亲建议把六叔接回家。父亲问他为什么,他说:“六叔虽不醒事,但真心疼我,小时候为了照顾我,耽误了家里的活儿,没少挨揍。”

  家里人口多、劳力少,为了改善父母叔叔和年幼弟弟的生活,王相银他远赴内蒙古挖过煤、南下广东搬过砖,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儿。虽然行动不便,但靠着过人的毅力,努力赚钱养家。

  一言出口,一生践行。即便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也一直坚守自己的承诺。

  该镇副镇长、原鸿兴园村村支书陈运贵曾经找到王相银:“你和媳妇闺女都有残疾,就儿子身体好点,叔叔就交给政府养吧。”王相银却腼腆地说:“谢谢政府关心,他是我的亲叔叔,只要我还能动,就一定会把他照顾好。”

  王相银特别孝顺,他每天早出晚归,哪怕自己忙得顾不上收拾自己,也一定会抽时间给叔叔安顿好。村里人常常看到这样一幕:叔叔每天衣着干净整齐,一脸祥和地坐在堂屋外面等外出劳作的王相银回家……

  去年冬天,叔叔意外摔伤了腿,当时已经58岁的王相银依然像年轻时一样,两个多月里,每天把70岁的叔叔背进背出。

  他是叔叔的腿,也是妻子的眼 

  因为家里太穷,王相银40岁时才娶上媳妇,可对方先天失明,他并未心生嫌弃,而是加倍耐心地照料妻子。

  

 

  丈夫的尊重关爱,换来了妻子的休戚与共。她从摘菜开始练习,用自己的手指分辨蔬菜的不同;拿着菜刀,小心翼翼地切菜;刚学生火时,她总是用手捂住火苗,宁可烤伤到自己的手,也生怕给这个贫困的家带来风险.......

  在他的帮助下,妻子也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家里的每一个物件摆放在哪里,都印在她的脑海里,日常行走,根本无须搀扶。

  今年4月20日,记者前往她家采访时,王相银在修缮屋顶,妻子用丈夫自制的滑轮,向屋顶运送砖块,让人难以相信她竟是一位盲人。

  不离不弃不等不靠,苦日子终成甜日子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后,王相银一家告别了山上三间土坯房,搬进了靠近公路的新房里。

  种烟虽是靠天吃饭,但田间管理是重中之重,尤其是病虫害的防治、产量提高后的烘烤环节。王相银虽然读书不多,但胜在好学,烟草部门的历任技术员都成了他的良师益友。经过几年摸索,他掌握了烟叶生长的规律和种植要点。别人一亩地能收3000多元,他一亩地能收4000多元。

  王相银几乎每天都是早上6点出门,晚上10点收工,中间还要抽时间照顾老人孩子。在这种高强度的节奏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的只有一个信念:让一家人过好。

  

 

  天道酬勤,2020年,靠着10亩烟叶、5头生猪、3亩魔芋,他家的年收入终于突破8万元。王相银先后荣获保康县致富能手、劳动模范、襄阳好人等光荣称号,其脱贫事迹还获得国家发改委通报表彰。

  最近这段时间,王相银和妻子正忙着建大烤烟房。他说,镇里在搞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有补贴政策,他打算给自家设备升个级。政策补贴一万多元,他自己用出1万多元,每年可实现增收一万多元。

  “儿子想上大学,有了这些,学费我就能自己解决了。”王相银笑着说。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未标题-1.jpg
  • 1212.jpg
  • 未标题-1.jpg
  • 文明校园.jpg
  • 123.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