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好人王相银:侍叔如父四十载 身残志坚福相迎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胡俊卿  时间:2023-05-10

  自18岁时主动担起照料残疾叔叔的担子后,王相银40余年侍叔如父,从未动摇。妻子双目失明,他亦真心相待,二人19年相濡以沫,同心孝老。一家五口,四人残疾,他凭着铁肩、巧手和好学之心,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烟能手,扶老携幼一道脱贫,靠着坚强的毅力把苦日子过成了甜日子,并入选全国励志易地搬迁扶贫典型。王相银脱贫事迹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先后荣获“襄阳好人”等荣誉称号。

  小时你护我一时,长大我护你一世 

  王相银的父亲共兄弟六人,结婚成家的只有父亲和三叔。大伯和六叔均有残疾,六叔最为严重,是智力残疾。1982年,王相银的爷爷把他的父亲和三叔叫到床前,让他们选择照料对象。

  作为家族长孙,18岁的王相银也在现场,他向父亲建议把六叔接回家。父亲问他为什么,他说:“六叔虽不醒事,但真心疼我,小时候为了照顾我,耽误了家里的活儿,没少挨揍。”

  家里人口多、劳力少,为了改善三位老人和年幼弟弟的生活,王相银辍学务工。他远赴内蒙挖过煤、南下广东搬过砖,干的都是重体力活儿。虽然行动不便,但靠着过人的毅力,努力赚钱养家。

  该镇副镇长、原鸿兴园村村支书陈运贵曾经找到王相银:“你和媳妇闺女都有残疾,叔叔就交给政府养吧。”王相银却腼腆地说:“谢谢政府关心,他是我的亲叔叔,只要我还能动,就一定会把他照顾好。”

  他是妻子的眼,也是叔叔的腿 

  村里人都说王相银特别孝顺。他自己每天早出晚归,忙得浑身是灰,叔叔则是穿得干干净净,一脸祥和地坐在堂屋外面。

  

  去年冬天,叔叔意外摔伤了腿,当时已经58岁的王相银依然像年轻时一样,两个多月里,每天把70岁的叔叔背进背出。

  王相银不仅是叔叔的“腿”,也是妻子的“眼”。

  因为家里太穷,王相银40岁时才娶上媳妇,可对方先天失明,基本没有生活能力,更无法帮助家里。他并未心生嫌弃,而是加倍耐心地照料妻子。

  在他的帮助下,妻子也越来越像一个“正常人”,生火做饭、切菜喂猪,甚至是搬运重物,只要是在自家范围内,她几乎都能独立完成。就连附近的村民,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离不弃不等不靠,苦日子终成甜日子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后,王相银一家告别了山上三间土坯房,搬进了靠近公路的新房里。

  他认真地向烟草部门派出的扶贫技术员学习技术。潘胜汉、罗华国、王功书、周力功,每一位技术员教他的技术,都铭记在心,学以致用。别人一亩地能收3000多元,他一亩地能收4000多元。

  

  王相银几乎每天都是早上6点出门,晚上10点收工,中间还要抽时间照顾老人孩子。在这种高强度的节奏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的只有一个信念:让一家人过好。

  天道酬勤,2020年,靠着10亩烟叶、5头生猪、3亩魔芋,他家的年收入终于突破8万元。王相银先后荣获保康县致富能手、劳动模范、襄阳好人等光荣称号,其脱贫事迹还获得国家发改委通报表彰。

  最近这段时间,王相银和妻子正忙着建大烤烟房。他说,镇里在搞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有补贴政策,他打算给自家设备升个级。政策补贴一万多元,他自己用出1万多元,每年可实现增收一万多元。

  “儿子想上大学,有了这些,学费我就能自己解决了。”王相银笑着说。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未标题-1.jpg
  • 1212.jpg
  • 未标题-1.jpg
  • 文明校园.jpg
  • 123.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