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女邢燕的细心、耐心、恒心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9-11-25
邢燕(右)和母亲帮助父亲活动胳膊 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睎菁摄

  “是的,我又下夜班了!”初次见到邢燕,她刚刚从医院出来。在病床前照顾了父亲邢明林一夜,邢燕很疲惫。

  邢燕今年53岁,是樊城区老年大学的学员。每次上完课,邢燕便骑上电动自行车匆匆离开,不是回家做饭,就是赶到医院,与母亲换班。

  卧床7年,父亲从未生过褥疮

  2012年7月,74岁的邢明林突发脑出血被送入了医院。经检查,邢明林脑内出血面积过半,情况十分危险。得知父亲的情况后,邢燕和母亲曾宪芳心里很忐忑,一致表示要坚持抢救,绝不放弃。

  邢明林的手术很成功,可是肺部却感染了。为防止病情恶化,医生为其切开了气管。术后,邢明林便一直住在医院里。哥哥在武汉工作,丈夫又在外地,照顾父亲的重担便落在了邢燕身上。从此,邢燕和母亲便开始了医院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

  因为脑部出血面积大,邢明林大半个身子基本上不能动弹,饮食也只能吃流食。担心邢明林生褥疮,邢燕和母亲每天帮他擦洗两遍,并坚持给他换衣服。

  到了夏天,只要父亲身上出了汗,邢燕就帮父亲换衣服,有时候一天要换两三遍。到了晚上,邢燕还要帮父亲泡脚。父亲躺在床上不方便,她便把大塑料布铺在床上,把接好热水的盆放在塑料布上,再把父亲的脚放进盆里。

  同时,两个小时一翻身,翻身就要拍背,夜里也不间断。父亲身高1米78,体重130多斤,邢燕和母亲给父亲翻身时都很吃力,只能慢慢翻。

  平日里,为了让父亲更舒服一些,邢燕经常帮助父亲做拉伸,按摩穴位,还经常为他搓手,促进血液循环。

  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七年来,病床上的邢明林不仅从未生过褥疮,面色也变得很红润。每到春节,邢燕同家人便从家里带上小菜来到医院,和父亲围坐在一起:“老爹,今天过年了!”

  孝心传承,让爱生生不息

  2014年的一天,邢燕像往常一样推着父亲出门晒太阳。回来后,邢燕把父亲往床上抱时,脚却被绊住了。邢燕立即把父亲往床上一放,自己的后脑勺却磕破了一条口子,血流不止。“按压了一个小时,血才止住,不然这块儿头发就要剪掉缝针了。”邢燕笑着说。

  把父亲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又从轮椅上抱到床上,照顾父亲多年,邢燕的右胳膊渐渐不能向上抬起,多次去外面做理疗,头上的白发也越来越多了。看到女儿这样辛苦,母亲曾宪芳很心疼。在母亲的支持下,2017年,邢燕来到樊城区老年大学,学习声乐和舞蹈,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

  邢燕告诉记者,母亲曾宪芳今年82岁。父亲刚出事那两年,母亲每天都陪着父亲,向医生询问父亲的病情。父亲吃的药,她也仔细阅读说明书,按时按量给父亲准备……点点滴滴,邢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七年来,邢燕照顾父亲用去了大量的时间,儿子也慢慢长大。看着外婆和母亲照顾外公时的辛苦,儿子也都牢记于心,自己的事很少让母亲操心。长大后,儿子无论去什么地方,都会给家人买些小东西寄回。每次临近外公生日,儿子也会专门赶回,为外公庆生。“父亲过80岁生日的时候,儿子还专门给他外公买了个‘寿’字。看到孩子懂得孝顺,我心里很欣慰。”邢燕说。

  照顾老人,细心与耐心最重要

  多年照顾父亲,邢燕也慢慢总结出了许多照顾老人的经验。在她眼里,照顾老人,细心与耐心最为重要,同时也要有恒心,能坚持。

  父亲的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在饮食上,邢燕和母亲每天喂父亲五餐。每天早上7点钟左右,邢燕便为父亲煮粥,里面配上小米、百合、莲子、花生、核桃仁等,再放上青菜和鸡蛋,煮完后用搅拌机打碎,喂给父亲。中午,邢燕先把米饭蒸熟,再放入水里煮,里面放上时令青菜,配上二两肉,荤素搭配,让父亲有全面充足的营养吸收。晚餐时将剩余的食物放在一起煮,注意营养搭配,上午十点半和晚上十一点左右,再喂父亲一遍牛奶。因为父亲只能吃流食,如今,搅拌机已换了两三个。“下午四点多的时候,还要喂父亲吃水果,一般都是苹果。算上这一餐,一天还可以说是六餐。”邢燕解释说。

  邢燕很注意父亲平日里的卫生清理,衣服勤换勤洗,保证贴身衣服的整洁。此外,邢燕表示,照顾卧床老人时还要坚持给老人按摩,推拿胳膊,活动关节,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如今,看到父亲的病情逐渐稳定,气色也不错,邢燕很高兴,“只要父亲少受些罪,自己辛苦点没关系。作为女儿,这些都是应该的。”(襄阳晚报)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1.png
  • 1.png
  • 1.png
  • 1.png
  • 1.pn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