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挖掘、整理、传承本土民间文化的刘保国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8-08-30
刘保国讲乡村故事

  古稀老人刘保国当过知青、教师,干过20年的行政,1990年主动要求从谷城县五山乡党委组织委员调到石花镇担任文化馆馆长,这一干就是十几年,把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活动搞得风生水起。石花镇文化馆1992年被湖北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先进文化馆”,1997年又获得“湖北省山区特级文化站”殊荣2007年,他在花甲之年光荣退休。退下来的11年里,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中,以此向第二青春致敬

  整理民歌为己任

  “中原战士到石花,激战苍峪热血洒,缴获敌人枪和马,余匪逃命掉山崖。妇女送茶小薤山,小伙上山抬担架,一心保护新四军,奋勇杀敌打天下……”这演唱的是谷城地道的民歌《中原战士到石花》,是刘保国收集整理的。中央电视台历史文献片《中原雄师》摄制组在石花镇拍摄苍峪沟大捷,刘保国作为地方文史学者应邀参加,陪同寻访战斗遗址期间,刘保国哼唱了这首民歌。唱者无心,听者有意,导演当即决定作为片子插曲,播出后,观众对这首民歌评价很高。

  刘保国出生于五山五陡坡村,这里曾是谷城通往房县、均县的要道。刘保国童年时期,村里经常会有歇脚、留宿的民间艺人。每当民间说唱艺人到这里,乡亲们只要他们表演说唱,不要饭钱。这些艺人,有的唱的是他们走南闯北搜集到的民歌民调,也有随口编词随口唱的。他们一唱就是半夜,甚至通宵。由于耳濡目染,刘保国幼小心灵里就种下了民歌的种子,从而使他日后成了一个活跃在鄂西北的“民歌王”。

  退休前,刘保国平时有意识地记录了一些民歌,有的写在烟盒纸背面,有的记在笔记本上,还有的记录在学生作业纸上。退休后,他进行了梳理,但是总感觉到有些单薄。于是他带着老伴儿,背着水壶和干粮,到紫金、赵湾、五山、南河等山区乡镇采风,他说:“越是偏僻的地方,民歌保留得越完整,越是高龄的民间歌手传唱得越原汁原味。”2009年冬,他到云雾山采风,大雪封山,他在老书记张于生家住了一周,记录了张于生的老伴王寿英演唱的二十多首民歌,其中《杀鸡歌》《十恨》《劝郎五杯茶》等民间歌谣,让他怦然心动。“公鸡公鸡你莫怪,你是桌上一道菜;今天送你走,明年迎你来。”像这首《杀鸡歌》,美妙的唱词,通俗诙谐。

  紫金镇的一位老艺人,能够不重复地唱几天几夜山歌,刘保国曾经带着录音机采访、记录。由于老人年过八旬,每次不敢让他唱太久,刘保国每半月去一次。最后一次去,听说老人去世了,刘保国后悔不迭。这也让他意识到,抢救民间口头文学刻不容缓。从此,他进山录音更加勤了。记录老歌手演唱山歌的30多盘磁带,成为宝贵的资料,刘保国连同整理好的文字稿,一并交给了县里。

  2013年,谷城县政协将刘保国收集整理的《谷城歌谣》一书,作为文史资料出版。著名词作家佟文西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省内外多家报刊报道,还选用了部分作品发表。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凡间解忧愁,三天不把歌来唱,三岁孩子白了头,男女老少听我说,千万莫把山歌丢。”刘保国对民间歌谣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

  醉心非遗传佳话

  谷城县拥有湖北大越调等20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30多项县级非遗。

  石花空心奎面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荆楚面食一绝”。2008年,刘保国编写《石花镇志》,在挖掘石花名特产品时,找到空心奎面传人林永云一家,遗憾的是林家已经好多年不做了,这种纯手工技艺,费时费力,卖贵了没有人买,卖便宜了不够工钱,不如做机制面条或者贩卖商品面条效益好。刘保国反复做工作,承诺只要做出来,自己帮着卖。第一批面条做出来了,细细的白白的面条惹人喜爱,顾客一问上十元一斤,扭头就走了。刘保国自己高价买了送人,没有想到亲友们吃了反响很好,委托他再买一些。于是,他们展开抢救性发掘,让消失20多年的石花空心奎面又重见天日,成功申报成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老林家空心奎面因为有了文化包装,声名远扬,供不应求,林永云一家也靠传统手艺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五山镇云雾山村是一个不到400人的小山村,地处谷城和房县交界的高寒山区,刘保国30多次到云雾山挖掘传统文化,帮助村民成功申报了云雾山锣鼓和云雾山黄酒两项市级非遗项目。云雾山锣鼓起源于劳动,服务于红白喜事,是荆山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云雾山相对闭塞,节目保留相对完整并具有盎然古风。能够熟练表演的只有七八人,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60多岁,刘保国动员他们组织起来,还把房县几个老搭档请过来,一边排练,一边整理,同时又找了四个悟性高、有基础的中青年学习。刘保国还请来县非遗中心的领导和专家进行指导。市级非遗公示后,艺人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乡情乡音好乡贤

  五山镇是刘保国的故乡,石花镇是他的第二故乡,对于这两个乡镇,他十分熟悉,也十分有感情。近几年,他大部分时间就在这两个乡镇活动。

  退休后,他接到第一个重大任务是在2008年,石花镇书记和镇长找到他,请他出面编写《石花镇志》。他用一年半时间拿出了初稿,却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核对、修改直至出版,这是谷城县第一个乡镇地方志,为其他乡镇修志提供了样本。

  刘保国对谷城的方言情有独钟,从2003年开始,他专注于方言的收集,前后共收集了近3000条。他说:“谷城县南依荆山,西偎武当,东临汉水,南北二河夹县城东流汇入汉江,基于地域特征,地方语言丰富、朴素、憨厚、简练,略带儿化音;发音轻柔、清晰。谷城方言是谷城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不能就这样消失了。”他认为谷城各乡镇方言稍微有差别,他整理的是以谷城县最大乡镇石花镇为主的方言,他计划近年出一本书,书名定为《石花记忆》。

  2016年7月,湖北省档案局征集方言发音人,刘保国被确定为谷城方言的发音人。他根据民间传说创编了谷城方言故事《送你十里接十里》,讲述了一个善行故事,咬字准确、发音清晰、方言词汇丰富,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

  2015年底,刘保国作为谷城县十大文化名人,应邀出席五山镇第三届年俗文化节,活动结束,镇委书记找到他,说是听了他在电视上讲的方言故事《潭口风云》,想请他帮助家乡讲方言故事,刘保国爽快答应下来。一周的筹备,五山镇政府和谷城电视台合作的栏目《五山夜话》隆重推出,此后每月一期,谷城电视台和《相约五山》公众号同步推出,渐成谷城一文化品牌。

  2018年7月,五山镇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出台,计划一年内出六本反映五山镇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专著。其中,《五山镇乡风民俗》一书,刘保国担任主编。按照25万字的计划,半年内拿出初稿,刘保国每月要完成四万余字,这对于一位老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刘保国胸有成竹地说:“我研究了一辈子家乡民风习俗,了如指掌,不会拖后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保国老人活得充实、快乐、有意义。(杜权成 黄云文)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1_02_副本.jpg
  • ad_2018qmj.jpg
  • 1.jpg
  • 图.jpg
  • 1.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