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女工李秀敏:平凡的力量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代丽思  时间:2017-09-28
李秀敏正在核对产品货号 全媒体记者李睿摄

  家庭档案

  妻子:李秀敏,45岁,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包装工人

  丈夫:郑顺明,48岁,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机修工人

  儿子:郑明欣,21岁,电子科技大学大四学生

  2016年10月,李秀敏接到了省红十字会骨髓库配型成功后的体检合格通知。12月16日,她在母亲陪伴下赶赴武汉,去完成她为一位31岁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善举对于这种善举,李秀敏的丈夫郑顺明早已习以为常,他说:“她身体一直很好,只要她愿意献血帮助别人,我不仅不会反对,而且还是她的坚强后盾。”

  生活清淡,夫妇俩知足常乐

  1989年,农村姑娘李秀敏通过招工考试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四二工厂(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前身),成为了一名纺织女工。

  李秀敏最初是纺纱车间的挡车工,“这个岗位的职责主要是在纺纱织布机之间来回巡视,时刻检查是否有断线的情况出现。有断线时就需要手工把线头接上,再使机器恢复运转。一个挡车工工作8小时,在车间来回走动的距离有几十公里。”

  工作两年后,母亲提醒李秀敏,“你也老大不小了,该考虑个人问题了。在外面找对象,他不一定能体谅纺织女工的辛苦,不如你自己在厂里留意留意。”单纯善良的李秀敏觉得母亲说得在理。

  其实她早就注意到车间里的机修工人郑顺明。“他这个人长得高高大大的,向来没什么话,总是默默地干活,但人好、心眼儿实,是我追的他。”刘秀敏略带羞涩地说,“我拜托车间里年长的师傅帮我介绍,我俩就是这样认识的。”

  1995年,李秀敏和郑顺明正式结为夫妻,一年后,儿子郑明欣出世。小生命的到来给夫妇俩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但很快他俩就开始发愁,“那时候都是自己带孩子,老人在农村没法帮忙。”

  原来,夫妇俩在同一个车间工作,两人同时上“三班”,没法照顾孩子,他们只好找到车间领导,把两人的班次排开,不同时上班。

  两人轮流照顾儿子,可夫妻却没了相处时间,“我上班时,老郑下班;我下班了,老郑又该上班了。那几年,除了休息日,我俩都是在车间里匆匆看对方一眼,说几句话,然后下班的人赶快回去做家务、照顾儿子。”

  清淡的日子夫妻俩一日日度过,儿子郑明欣也一天天长大。“我倒没觉得多苦,我们都是工人,不会别的技术,也没啥学问,就想着踏踏实实地干活,平平凡凡地过日子。我和老郑工资不高,现在一个月也才2000多元,但厂里对工人好,我们都很知足,工作、生活得都很开心。”李秀敏大大咧咧地笑着说。

  义务献血,用善举回馈社会

  2001年一个夏日的周末,李秀敏独自带着儿子去人民广场玩,她偶然发现广场旁停着一辆白色的义务献血采血车。“那时不知道啥是义务献血。”工作人员告诉李秀敏,定期献血不仅不会伤害身体,还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将来献血者本人、配偶或直系亲属生病住院需要输血时,还享受一些优惠的用血权利,“我一听有这么好的事情,我身体又好,为啥不献血呢?”当即,李秀敏就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了体检,献血400毫升。

  之后,李秀敏每年都会献血,如今已经累计捐献近5000毫升血液。“2011年一天晚上,我和老郑吃完晚饭后散步到沃尔玛,那儿也常有一辆采血车。我献血时,工作人员听说我已经献血10年了,就劝说我加入中华骨髓库,我不太懂,但明白这是件有意义的好事,于是就同意了。”

  2016年7月,李秀敏接到了市红十字会的通知,她有幸与一名浙江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当时挺意外的,没想到我的造血干细胞还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李秀敏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体检后,9月20日,她到市红十字会签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

  2016年12月16日,李秀敏和母亲一同乘火车抵达武汉同济医院,21日她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湖北省第28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我们都不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件大事。”李秀敏说,“老郑年轻时受过外伤,所以不符合义务献血的条件,不然他早就和我一起献血了。不过,我和老郑已经决定共同申请捐献遗体,儿子也支持我们。”

  言传身教,好品行代代相传

李秀敏一家(受访者提供)

  李秀敏告诉记者,她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每年都要到她这来过冬,“去武汉捐献时刚好是冬天,所以我就把母亲也带去了。只要她在我这儿,除了上班,我不管去打羽毛球,去爬山,还是去散步,都把她带着,一点儿都不会嫌麻烦。”“在家她给老人洗澡、剪指甲,照顾得无微不至。有时,我母亲也会过来住,她就两个老人一起照顾。”郑顺明说,“她不仅善良、孝顺,在家休息时,还很爱看书。这几点,儿子都像她。”

  在夫妇俩的言传身教下,郑明欣从小成绩优异,不仅如此,也十分体谅父母的辛苦。“他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天天早出晚归,神神秘秘的。后来,我俩才知道,他偷偷跑到厂里去当暑假工,也没跟我俩说。”李秀敏感慨地说,“后来儿子告诉我们,他是为了体验我跟他爸是怎么工作的。虽然他才工作一个月,赚了几百块钱,但这份心意让我们很欣慰。”

  如今,郑明欣已经是电子科技大学大四的学生了,即将步入社会,但李秀敏夫妇并不太为儿子的未来感到担忧。“他有孝心,每次给他寄生活费,他都说不用,让我和他爸爸自己攒着,趁着身体好常出去转转。我们知道他在学校常常勤工俭学,在学业和未来发展上也有自己的规划。我们没什么钱,不能给他买房买车,但我们把他养成了自立自强的男子汉,这就够了。”(本期和谐家庭由市“家风沐襄阳”活动组委会推荐)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图.jpg
  • 1.jpg
  • QQ截图20170628193217.png
  • TIM截图20170527213646.png
  • 1.jpg

分享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17号